特區領導與時代脫節

特區領導與時代脫節

呂漢光

自本月十二日,特區領導人發表施政報告以來,「官商勾結」便成為報章每天必備標題;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一連兩天在各大報章撰文,反駁數碼港是官商勾結典型例子的指摘,結果事與願違,輿論排山倒海地批評曾俊華的文章避重就輕,個別立法會議員更指他歪曲事實。局長引火自焚,是特區領導層與時代脫節的惡果。

平心而論,特區領導層願意站出來向群眾交代,較特首一向奉行的鴕鳥政策為佳。現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在數碼港事件發生時,任職海關關長,對當日批出土地讓財團發展數碼港的枝節,恐怕所知不多,以「二手」資料來寫的文章,說服力自然有所不足。更何況當事人大可有意無意間,在檔案中遺漏部份敏感資料。
事實上,執筆者應是工商及科技局中的文膽,而不是局長本人,輿論不斷指摘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實在有點於心不忍,但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只好怨句生不逢時。
尋根究柢,數碼港事件的關鍵人物,是當年的財政司司長,即今天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按公務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傳統,工商科技屬於財政司司長的範疇,財政司司長有責任在立法會,回應議員對數碼港的質詢;政務司司長不會、亦不應以前財政司司長的身份,細說當年的審批詳情,他以政務司司長的身份,在立法會反駁官商勾結及利益輸送的指摘,是有點牽強。但令港人最側目的,卻是現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的言論,一方面,他不願評論官商勾結和數碼港爭議;另一方面,推說有關爭議屬於工商及科技局的政策範疇,所以事件應由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回應。

如無意外,在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內,有關數碼港審批過程的資料,應較工商及科技局多,要翻閱相關資料,最理想的地方是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現任財政司司長推卸責任的行為,在港人及一眾政務官眼裏,自有定論。任何要與財政司司長共事的政務官,千萬要學會明哲保身,否則日後政策上的失誤,財政司司長絕不會一力承擔的。
回顧數碼港事件,要找出有力證據來指控有官商勾結或利益輸送,恐怕有點不切實際,但把事件推說為官、商、民的三贏安排,亦牽強得令人難以信服。數碼港位處珍貴的港島區海濱地皮,雖然交通不便,因為坐擁優美海景,興建豪華住宅,絕對是上佳之選,在未經公開競投的過程,特區政府便把土地批給單一發展商,原則上犯了嚴重錯誤。

要贏取市民信任,特區政府要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筆者深明當年香港經濟十分疲弱,特區政府急於為香港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和就業機會,在世界科網熱潮下,數碼港應運而生;在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措施,私下批出珍貴地皮發展數碼港。以時間緊迫及行政方便為理由,要全港市民接受特區政府採取「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的方式辦事,完全背離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期望。
也許有關的決策官員,心中坦蕩蕩,沒有半點私心,但個人感覺並不等同市民的感覺;作一個公平決定,十分容易,但要讓別人看到這是一個公平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行政主導的日子,市民大多不會過問政府的決策,但時移勢易,香港市民要求看到一個秉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政府,當中「看到」是關鍵所在。任何公平而明智決定,不能讓市民「看到」公平,便不能讓市民感到公平。作了重大決定後,特區政府要不斷向公眾解釋,消除公眾疑慮,正好反映特區政府領導層與時代脫節,不懂得怎樣讓公眾「看到」公平。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