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焯均報道】本港市民每年製造一萬七千五百公噸廢物,已經令全港三個堆填區提早在未來六至十年內爆滿。當局剛完成一項「滅廢」的新技術研究,顯示歐洲和日本正普遍採用攝氏一千度以上的超高溫焚化爐,所排出的氣體不會令空氣質素下降,焚化又產生大量可供發電的熱能,適合本港採用。研究報告將於四月公開諮詢市民意見,希望盡快決定採納新技術「消滅」都市垃圾。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近日去信立法會議員,透露該局最近完成一項對付都市環境大敵——垃圾的研究。該局曾邀請本地及海外技術供應商提交意見書,合共收到五十多份,研究後篩選了六種可在港採用的可靠技術,分別是兩種焚化或氣化技術;產生的灰燼又有兩種技術處理,變成有用的物料;最後兩種是只處理食物渣滓。
報告指出,歐洲和日本已普遍採用焚化技術,以超高溫直接焚化所有廢物,有害物質會同時消除,所排放的廢氣不會加重環境負荷,產生的熱能可用作發電。氣化技術是以高熱令廢物的輕有機部份氣化,變成可燃燒的合成氣,再用合成氣焚燒其他廢物或發電。
焚化後的灰燼則可用另兩種技術處理,一是以超高溫令灰燼熔化,冷卻後形成玻璃化熔渣,可以用來製造玻璃。另一則把石灰石加入灰燼,然後以超高溫燃燒,最後製成有英泥特質的環保英泥,可作建築物料。
還有兩種只處理有機廢物的非焚化技術,一種是堆肥技術,利用微生物在含氧狀態下,把廢物中的有機物料分解,主要是處理食物渣滓和樹葉蔬果等廢物,分解後的物料可製成堆肥。另一種厭氧分解則是在缺氧狀態下,用細菌分解有機物料,過程中會產生生化氣體,可用來發電,剩餘的物質則可用來做土壤改良劑。
該局承認,焚化技術一直被環保界擔心會污染空氣,但外國的實例已證明超高溫焚化可確保不會令環境惡化,而焚化技術用地不需太大,像本港般寸金尺土的日本也廣泛採用。至於用微生物或細菌的技術也十分環保,但只能應付有機廢物,需要土地又較大。
該局正組織一個立法會考察團,帶議員親到日本及韓國實地參觀上述新技術設施,預計今年中成行。至於較早時有報道指政府有意在將軍澳建焚化設施,該局表明從沒有選址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