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故事:照顧極低體重早產嬰滿足感大

醫療故事:照顧極低體重早產嬰滿足感大

「只要父母講一句『唔忍心』,我哋就會繼續盡力去救。」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伍百祥,過去二十三年治療極低體重早產嬰兒,他認為若孩子已無生存希望,只用科技維持生命,是延長孩子的痛苦,但「停唔停呼吸機」一定是父母的決定。
本港每一百個出生的嬰兒,就有一名屬極低體重,輕過一點五公斤。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約有五十五名極低體重嬰兒需接受數個月的深切治療。伍百祥說,救過最輕的嬰兒只有四百六十多克,「即只係重過375(克)盒裝飲品少少」。
要照顧可能只有手掌般大,腳掌像成人拇指般的極低體重嬰兒,缺少一點愛心都不可。他們多是器官未成熟,「肺、腦、腎、腸都未得,有些連靜脈血管都搵唔到,要顧佢哋呼吸、又驚會腦出血,然後又擔心腸感染壞死……」

照顧沙士BB感受最深
就如使用呼吸機泵氣,也因孩子脆弱的肺囊,不可如成人般承受每次呼吸,肺囊都要一開一閂,就惟有每分鐘泵氣七百二十次,令肺囊保持張開狀態,才不致損害肺囊,細看孩子在呼吸機下呼吸得極快,肚仔不停起落。
他強調,這門醫學的滿足感特別高,因孩子出生原是喜事,但若誕下的嬰兒體重嚴重過輕,可以想像到父母是多麼憂心,若能救回孩子,「那種滿足感就更大」,覆診時看到他們成長就更安慰。
這門科學發展迅速,十多年前只可救活二十八周以上的孩子,但現時二十二、二十三周屬臨界線,二十四周以上的孩子死亡率已低很多,二十五周救治率可達六成,二十七、八周者九成可康復。
前年沙士對伍百祥來說,感受最深,兩名染沙士的母親,誕下的早產嬰因併發症被送到該院治理,「當時唔准探病,兩個BB無人探」。其中一名嬰兒的父親向他訴說:「唔知點算,妻子跟BB分開在不同醫院,不知是生是死。」聞者心酸!他惟有每日打電話給那位父親,報告嬰兒進展,幸而最後兩個孩子都康復出院。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