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控制過去 - 李怡

李怡專欄:控制過去 - 李怡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他的小說《一九八四》中寫道:「誰能夠控制過去,就能夠控制將來;而誰能夠控制現在,就能夠控制過去。」
自一月十七日趙紫陽去世後,中國權力層就展開了一場為控制將來而要控制過去的鬥爭。這場鬥爭給「控制現在」的掌權者帶來了難題,使他們很難擺平民情、各級幹部、元老及退休老幹部、「六四」既得利益者、國際社會和海外輿情等各方面的關係。經過了十多天的擾攘、協調,最後用精心設計的方式,勉強完成了喪禮。

一、沒有追悼會,沒有國葬,也未定骨灰安放地點,只暫放趙家。
二、元老如田紀雲、任仲夷、李銳等,安排在正式告別儀式之前的清晨八時到靈堂弔唁,以避免與其他弔唁人士及媒體碰面。
三、趙紫陽的前政治秘書鮑彤,則安排更早,在凌晨五時十五分就被帶到醫院,與趙紫陽遺體告別。
四、參加告別儀式的中央領導人,經過精心挑選,既不能有與趙關係曾相當密切的溫家寶,也不能有「六四」既得利益者江澤民的親信、舊部,去的都是與趙的下台不相干的人。
五、天安門廣場與八寶山公墓前公安密布,如臨大敵。大批群眾被阻攔在公墓之外。
六、新華社隨後的報道,指趙紫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過有益的貢獻。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趙紫陽同志犯了嚴重錯誤。」

這樣的安排,只是有限度地照顧了各級幹部與民意、民情,但更體現了「六四」得益者的權勢與影響力。江澤民、李鵬雖已退休,但他們的親信如曾慶紅、黃菊、羅幹等仍位列最高層的中央常委。胡錦濤、溫家寶雖不是「六四」的直接既得利益者,但也是間接得益者。若沒有「六四」,接班人未必輪到他們。所以,為了控制將來,現在的掌權者就必須與江、李等在趙紫陽的喪事上結盟,去共同控制過去。既是控制,就不會如實。因此,這段「趙紫陽同志犯了嚴重錯誤」的中共黨史,就是扭曲的,甚至可以說是顛倒的。
在楊繼繩寫的《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一書中,全文記錄了趙紫陽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自我辯護的發言。趙的發言坦坦蕩蕩,關於李鵬提出他「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罪名,他說:「對於如何處理學潮和動亂,我的確根據黨章允許的範圍在黨的會議上提出過自己的不同意見。不管這些意見是否可行和有效,但都是關於如何平息動亂的意見。我從來沒有提出過支持動亂的意見。」「關於分裂黨的問題。甚麼才是分裂行為?黨的歷史上是有案例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也有規定。我們黨從來沒有把在黨內的會議上提出不同意見,甚至保留意見就叫做分裂黨的。」

趙作了自我辯護的發言之後,無人提出反駁。而事後讓王任重負責調查趙的問題,調查兩年,還是查不到趙有「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證據。王任重據實報告,陳雲批示:「到此為止。」但從此對趙軟禁。
趙的「嚴重錯誤」,是查無實據的「嚴重錯誤」,是現代版的「莫須有」。中共多數的黨員幹部都清楚這是一個「莫須有」的冤案,是由控制現在的人控制過去而揑造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從此失信於千萬黨員(更莫說億萬中國人民了)。這也許正是趙紫陽給予中國共產黨道德上的致命一擊。大概只能從這個角度說他對黨犯了嚴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