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人人都想發新年財,但「有心人」則趁機作長遠部署,陳琼生在舊區租下一間小店,決心借助新年掛飾打頭陣,為新店打響名堂,目標是吸納一班街坊熟客。他認為,對資金有限的投資者來說,在旺區以小本經營實難敵財團,反而街坊生意更可為。
陳琼生的新店簽了兩年租約,為免錯失黃金檔期,店名「友緣人」的招牌還未製成便開檔做生意。首輪售賣的貨品正是新年應節物品如揮春、利是封、掛飾等,掛飾分傳統和新款卡通造型。他表示,雖然開業才一星期,但新款掛飾銷路明顯較佳,而找傳統造型款式的顧客一般要求體積較大的。他坦言首次創業,消費者口味還在摸索,因此入貨量不多,但會盡量吸納多些款式,以滿足不同顧客口味。
他的目標是於農曆年前清貨,能做得3萬元生意已不錯。「我這批新年產品的訂價很低,入貨價約3元的利是封,一律賣4元,旺區一般要6元,利潤雖然微薄,但最重要能有效建立形象──人人都知這間店賣的東西很平,同時要和街坊客建立關係,他們會帶到客來。」
陳琼生認為,舊區住客關係較密切,如大角嘴較多老人家、小朋友和家庭主婦,「他們每天的活動範圍就在區內,新店大可依賴口碑,反而新區住客較疏離。」
他又說:「除了街坊客,這裏亦有不少寫字樓,午飯時間都有OL客或看或買,例如放在門前的電動座枱揮春,因為較新款和別致而銷路不俗。」他還發現該區過去較多製衣廠,有部份曾做製衣的顧客對手工藝品興趣濃厚,「我入了一些工藝品如刺繡掛飾,最貴80元左右,有些顧客很欣賞,一買就是兩三個。」
由於欠缺經驗和對區內消費者口味認識不深,加上應節產品要與時間競賽,陳琼生直指入貨最困難,「入貨量不能太多,因要在過年前清掉,但入貨量不多則很難跟批發商取貨,又不知哪些款好賣,所以出現貨品款式存貨不均情況。因而造成好銷的貨源供應不足,滯銷的不斷積存的弊病。」
要將賣平貨的形象深入民心,初期必須苦心經營,營造平價店的格局,他說:「雖然我也有層架可以陳列貨品,但今次新年貨品都用掛鈎掛着,不必太精緻,又仿效小販用牛皮紙來做價錢牌等。」
許多人創業會揀選熱鬧的旺區,貪其人潮如湧兼生客多,陳琼生卻有另一看法。「我資金不多,入貨和門面都會被大舖比下去,不夠人爭。開業前我曾考慮青衣、美孚和西九龍等地區,這些區都在旺區外圍,所以就算是舊區的街坊客一樣有開拓空間。」
賣短期應節產品的陳琼生,對於長遠發展亦滿肚計劃。「做街坊生意,貨種要多,產品應時而變,同樣要緊貼潮流但定價廉宜,靈活性大,長遠是希望針對區內小童和長者街坊,以出售玩具和精品為主,其次是其他類型的產品如為商舖供應氫氣球裝飾,最希望做批發生意,這個店就用來作陳列。」
記者:葉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