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人能夠搞政治改革」

「只有一個人能夠搞政治改革」

「中國的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問。「誰都不願意出現劇烈動盪的局面,包括海外的民運人士,也不希望中國通過暴力動盪改變舊體制。可是像現在這樣發展下去,到社會情緒無法承受的時候,不能預料會發生甚麼事。中國當時有一個歷史機會,中國只有一個人能夠搞政治體制改革,就是鄧小平!」
他加重語氣說:「只有鄧小平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搞經濟體制改革,鄧小平是下決心的,他看到中國窮,他要發展經濟。鄧小平的治國理念是富國強兵。他多次說,我們經濟發展了,我們就有錢壯大軍事力量,我們就會成為世界強國。他希望中國強大。我和他共事這麼多年,經濟改革他很放手,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但對於政治體制改革,他很警惕。後來經常引用他的一次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就是說制度好,壞人不能做壞事,制度不好,好人也要變壞的那個講話,不知是在哪個場合講的,我沒有聽到。他好像以後也不再這樣講。鄧小平很看重效率。他不喜歡討論,他喜歡高度集權,甚至決策人愈少愈好。他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蘇聯出兵阿富汗。他說,政治局開個會,第二天就出兵了!美國能做到嗎?美國誰是政府?總統是政府?國會是政府?議會是政府?誰說了也不算,一個事翻來覆去討論半天也決定不了。」
「鄧小平喜歡說『拍板』,他常說,看準了的事就去做,就『拍板』!他不喜歡討論,後來也反對爭論姓資姓社。他不喜歡權力分散。起草十三大報告的時候,他打電話來特別強調:『你可不要有三權分立的意思呀!一點影子都不要有!』體改委搞了一個政治體制改革計劃,他大概也只是翻了翻,看看有沒有講三權分立。我認為,他希望共產黨強大,他對政治體制改革沒有設想。即使想過改革政治體制,但當他看到波蘭團結工會鬧大了,出了問題,認為不能搞了。」
我問:「領導人如果好,那中國就好,如果不好呢?把國家的命運交給幾個人,這不是很冒險嗎?」「所以他很注意接班人。我不想討論接班人問題,太敏感。」我接着問:「那個時候鄧家也有人到美國留學了,沒跟他介紹過美國的政治體制嗎?」

「我沒有這個實力(搞政治體制改革)」
老爺子依然很認真地回答我的問題:「一個,是那個時候出國的人還沒認識到學習外國的政治體制。另外也和他的性格有關係。鄧小平不喜歡聊天,他不愛說話。」我說,這從他子女對他的回憶文章裏也可以看到。「他和毛主席不同,毛主席喜歡聊天,海闊天空,無邊無際,也許讓聽的人雲裏霧裏迷迷糊糊,可是他愛聊。鄧小平不愛說話,他意志堅定,性格剛強,但是他不想搞政治體制改革。現在就更難了。」
這時候我問:「如果不發生六四,你能搞政治體制改革嗎?」他想了想說:「不能。我也不能。」「為甚麼?」他好一陣沒有回答。妞妞催他:「人家問你為甚麼不能,你還沒回答呢!」老爺子緩緩地說:「我沒有實力。那麼大的國家,那麼龐大的幹部隊伍,牽動那麼多人的利益,我沒有這個實力。」
老爺子思索着說:「我會搞開明政治。我想過讓民主黨派發展,我說過,為甚麼只在政協裏有民主黨派的活動?人大代表是按地區組團的,為甚麼人大沒有民主黨派?反正共產黨還佔多數嘛。我還想過像解放初期那樣,讓黨外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當部長、當副總理。」他忽然想起似的說:「那個字是我改的。原來說『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我把那個『下』字刪了。我注意過,一直到現在都是說『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五軍插話說:「『領導』和『領導下』有區別嗎?」老人有點自嘲地說:「唉,也是文字遊戲吧。但我當時確實有這個想法,去掉這個『下』字,表示各政黨之間是平等的。改這個字的時候沒作解釋,沒炒作,改就改了。如果解釋一下,也許還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