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短線波動 看市場情緒

實戰理論:短線波動 看市場情緒

港股在上周一下試本月份低位13321點之後反彈,周二期指挾淡倉,主要是由淡倉平倉盤帶動。過去一周,大市之回升純粹是結算及轉倉活動之安排,並不可因而斷定調整浪已完結。1月份期指於13637點結算,2月份未平倉合約數量只得90005張,遠低於過去數月的數量,反映出大戶的期指倉底略嫌不足,不排除下周大市仍會上下波動,待大戶儲夠倉底才出現單邊市。
對市場情緒的掌握,很多時是推測後市的重要因素。12月份恒指企穩於14000點之上,市場無人敢看淡,1月份港股即時下調近1000點。上周一,當恒指跌至13300點邊緣,令市場情緒傾向看13000點之時,大市即時挾上。究其原因,只是衍生工具市場作怪而已。當人人看好之時,期指大戶便能輕易於高位囤積淡倉;到上周人人看淡之時,又到了轉倉的期限,要大手囤積下個月之淡倉談何容易,因為多人看淡,要做沽倉也難求對手,故此,大市亦在周二大幅反彈。

大戶增持≠股價向好
在衍生產品當道的情況下,市場情緒的掌握以及相反理論的運用每每就是致勝之道。凡事皆不可看表面,尤其是在港股市場買賣或投資,而炒賣期指及認股證者,若不懂得計算股證的數據及未能了解大戶的手法,永遠是輸多贏少。若只曉得看表面的正股走勢,便想當然覺得是後市去向,同樣會招致一敗塗地。大戶的手法永遠是明買實沽,狂掃正股的目的是為造淡倉而鋪路,真正賺錢在衍生工具市場。大戶同樣懂得明沽實買,狂沽正股目的就是累積衍生工具的好倉。單憑表面去判斷後市,命中率只可是一半一半。
很多人經常認為,公司回購或大股東增持就代表股價後市必然向好。這想法也不是全無道理,但卻不是看好及入市的必然理據,因為回購及增持的背後其實包含着很多不同的目的,若不知底蘊而胡亂跟隨,實屬不智。股價並不是由大股東決定的,股價是由市場所決定,大股東增持股份的時間是會受到證監條例所限,故此,不能就此推斷其入市位是安全的入市位,更重要的是,增持的背後有沒有對沖活動的安排。這其實是頗為複雜的分析,過份的簡單化其實是頗為危險的。倒不如切切實實地去分析公司的基本因素、股價的技術走勢,以及市場的大方向還更可信。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