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平 - 蔡瀾

公 平 - 蔡瀾

奧利華.史東的《亞歷山大帝》在美國不賣座,去歐洲做宣傳時大罵觀眾不會看,又怪別人當此片為同性戀電影,非常憤怒。
對電影的判斷,不是影評人能夠左右,最公平的還是觀眾,好看就進場,離開不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同性戀片子也有拍得出色的,像《死在威尼斯》。任何題材,只要精采,都成功。
看完《亞》片後,覺得此片失敗的原因不在於把亞歷山大寫成畸戀者,而是的確不好看,它陰沉悲觀,情節糾纏不清,才是致命傷。
一個二十幾歲,就征服半個地球的人,是個絕佳的題材。史學家研究,他最大的成就是尊重異國文化,知道融入才是真正地得到。這一點,片子裏面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奇怪呀!他為甚麼要和一個異族通婚?對方也不是甚麼公主!」

這條線要是好好抓住的話,就好了:父母反對,國家反對,我偏偏就要做!一定得到全球青年的共鳴。
有時情節並不重要,打得七彩就行。此片的戰爭場面只有兩場,打波斯的和打印度的,前者拍得好過後者,就壓不了軸。
有大把臨時演員,加上千軍萬馬的特技,應該拍出「陣」才對,但此片沒做到。所有的電影都沒做到,除了史丹利.寇比力克的《風雲群英會》。希望吳宇森拍「三國」時,拍出「陣」來。
為甚麼大帝一直往前,而不肯功成身退呢?片子沒清楚地說出理由,其實這也是年輕人的共同點,只會攻不會守。把亞歷山大寫成一個充滿好奇心和夢想的青年?導演不甘心,認為這太簡單了,太沒藝術性了。
反璞歸真,才是真正大師的風範,藝術片我們能接受,但電影的主流還是在娛樂,又想賺錢又要扮高深,拚命罵人不會看,是個大笨蛋。有本事的話,拍一部雅俗共賞的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