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聲效果的營造,需要多組揚聲器組合而成。聆聽者被前後左右的揚聲器包圍着,聲道之間的音響效果變化,左右穿插,前後交接,從而營造出置身電影之中的「現場」包圍感。揚聲器的多寡,取決於環繞聲的制式。聲道愈多,分工愈精細,變化愈自然,效果自然更佳。早期,杜比或dts環繞聲的制式均只有5.1聲道。今天,則已發展至7.1聲道。
7.1聲道環繞聲,每聲道最少要求有一隻(或一組)揚聲器。揚聲器數量愈多,能量和訊息填充量愈強,聲道之間的銜接性愈緊密連貫,包圍感和立體感的效果便會愈好。例如「音響天地」的600平方呎試音室,便設有由18隻揚聲器(左右前置各一隻,中置一隻,左右側置各四隻,左右後置各兩隻,超低音三隻)組成的7.1聲道環繞聲系統。電影院每一聲道更可由幾十隻揚聲器組成。更進一步而言,無論環境大小,筆者還是會鼓勵讀者選擇7.1聲道的玩法,多於5.1聲道的玩法。唯一要注意之處是,揚聲器之大小與聆聽空間的配合。
理想的環繞聲揚聲器,是每聲道採用規格一致的揚聲器,以便各聲道工作時,達至統一協調。但實際應用上,由於各聲道的工作特性並不相同,例如前置聲道負責全頻響應,工作範圍最大;中置聲道主要負責人聲對白,側置和後置聲道協助前置聲道,負責部份音響效果聲和殘響聲,輔助超低音提供音場的承托力和動態的震撼力;採用專為各聲道工作特性而設計的揚聲器,各展所長,提升效益,相對而言,是較為實際的做法。一般而言,對前置的質素要求最高,中置次之,輔助超低音再次之,側置和後置又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