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趙紫陽悲劇的力量 - 張華

解讀中國:趙紫陽悲劇的力量 - 張華

現代中國的一齣悲劇《趙紫陽》,今天落幕了。雖然沒有十里長街的淚水相送,也沒有舉國哀悼的悲慟情景,甚至他至死還蒙受着不白之冤。但是,這樣的結局,才是一個被幽禁了十六年、最後鬱鬱而死的中共前總書記該有,只有他才配得上這樣的命運。在人類歷史中,一齣齣悲劇推動過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的進步。趙紫陽的悲劇,能為中國的現代化和民主化帶來甚麼動力呢?
古今中外,悲劇永遠扣人心弦,劇中那無盡的遺憾、悲痛,讓人難以忘懷,而那些傳誦千古的故事,也多是悲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塞萬堤斯的《唐吉訶德》、被亞里士多德譽為古希臘最經典悲劇的《埃迪帕斯王》,都是佼佼者;中國古代的屈原、項羽、岳飛等,都是悲劇人物,他們的故事都打動千萬人心。

理念成為不朽傳說
西方的悲劇始於古希臘時代,劇中主角都是大英雄因命運弄人,或個人的性格缺憾,總遇上難以逃避的災難,總會受到邪惡力量的迫害,最後溘然而逝。但他們勇於反抗命運的氣概,那壯烈的情懷和英雄主義思想,為正義、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卻成了不朽的傳說。由於現實世界的殘酷,這些悲劇英雄的故事在西方世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最重要的精神食糧,激勵各人勇於面對逆境。面對暴政,他們敢於挺身而出;面對不公,他們願意捨身成仁。這就是悲劇的力量!
趙紫陽不是完人,做過很多錯事,在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文革初期,還是那個吃人制度的幫兇,甚至在八九年血腥鎮壓民運前,他對現代民主政治的認識還很稚嫩,對民主的信念和追求也不熱切。但這無損他的聲譽,因為他在大是大非的關頭,在高尚和卑鄙之間、在良知和權位之間,他選擇了高尚、守住了良知。

趙紫陽影響力猶在
為此他被迫背負着「莫須有」罪名,從天堂走向地獄,從雲端掉落深淵,不但失去權力、失去自由,令子女、老妻、部下也陪着他惶恐度日,但他仍拒絕認錯來換取復出,拒向不合理的制度低頭。
過去十六年,中共如此對待他,還在他的喪禮安排上多方阻撓,更令他的悲劇增添幾分悲壯。
一個悲劇人物,即使是小人物,也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湖北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前年到廣州工作,外出時因忘帶暫住證而被公安拘捕,後來在拘留室被活活打死。這是一齣悲劇,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迴響,引起總理溫家寶的關注,「暫住證」這種不合理制度廢除了。這是孫志剛以生命換來的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趙紫陽的悲劇呢?
趙紫陽今天化作一縷輕煙,消失於京城灰蒙蒙的天空之中,但他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力,一定不會隨他而逝。
只要中國要發展,早晚要面對「政治民主化」這道坎,趙紫陽的名字必然被重提,成為民主的象徵。諸位,千萬別低估了悲劇的力量!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