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的特色,是能夠做到至少保着本金不虧損,又有機會帶來比定期存款或債券更高的投資回報。此類基金在海外已經有許多年歷史,但是在香港開始日漸流行,卻是2002年之後的事。當時投資者對保本基金趨之若鶩,主要原因是利率開始下滑,加上物價從通脹轉為通縮,而其他投資渠道如股市和房地產又萎靡不振,令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度大大減低。他們寧減低回報率,也要更大的資金保障。
根據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統計,2003年的基金銷售中,以保本類基金需求最大,銷售額約為20億美元,比排名第2的股票基金高出1.8倍;以當時的淨銷售額計算,保本類基金共佔基金銷售總額接近22%。到了2004年,單是首9個月,保本類基金的銷售額已高達26.4億美元,佔基金銷售約16.5%,僅次於同樣屬低風險的現金基金。
最近美國利率開始上升,香港經濟亦開始好轉,物價回升,擺脫長期通縮陰影而回復通脹,連帶股市、房地產等市道亦趨活躍,所以在去年底已有許多人預測,保本基金會因經濟轉佳,需求減少而開始滯銷。但從今年至今的銷售情況看來,保本基金的需求雖然不及去年般火熱,但固定的支持者仍眾。
觀其原因,相信和香港投資者對理財和退休規劃的概念更加成熟清晰,令更多人將手上資金劃分部份在低風險但保本的投資上有關。
隨着基金公司對客戶需求的了解和衍生工具的增加,保本基金的款式也愈來愈多,從一開始單純的百分百保本加上若干回報保障,演變成為有些保障的回報略低、但是有機會爭取更高回報;有些針對投資者希望在投資期內可以取得回報而設計為按年派息;也有些為了迎合投資者希望有機會縮減短投資期及先取得回報,因而設計出彈性的投資年期等等。而投資掛鈎的工具亦五花八門,從一籃子股票的價格、指數走勢到商品貨幣價值,可謂包羅萬有。
保本基金開出來的條件吸引,但是任何投資均難免附帶風險,故在買保本基金之前,必須思量以下3個問題:
1.自己投資的目的是甚麼?很多人被保本基金的潛在回報吸引了,但是保本基金的重點在於保本,潛在回報只能視為「分紅」,所以不應該計算在投資目的內。如果求取較高回報的,便應該選擇保證回報較高的保本基金。
2.這筆錢急着需要用嗎?要知道保本基金都有投資期,一般是3年到5年,到期才可以取回保證本金及回報。換言之,投資在保本基金的錢,必須是已經決定好幾年內不會動用,決不能是應急錢。但是,香港亦有基金公司悉心設計出每年派息的產品,資金不致幾年內完全被壓死。
3.基金公司和擔保人可靠嗎?投資於保本基金,是為了減低風險,所以基金公司的背景和過往表現,更加重要;而擔保人的作用,是妥善並監視基金的資產,確保基金管理人會嚴格按照原先的承諾操作。
除了看保本基金就潛在回報方面開出的條件是否合理,以及市場是否配合,投資者也應留意「參與率」的高低。例如,若保本基金的參與率為90%,當投資的資產上漲15%時,投資者可享有13.5%的投資收益,另外的1.5%收益則歸基金公司。所以保本率愈高,就表示所能投資於風險性資產的比例愈低,最終獲利的程度相對也愈低。
滙豐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