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常被忙碌工作弄得頭昏腦脹、滿天星斗的香港人,對頭暈習以為常。但醫生警告,慢性頭暈後果可大可小,除可致失聰外,亦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導致抑鬱及恐懼。不過,少喝咖啡、少吃鹽及減低壓力均有助紓緩病情。 記者:陳倩雯
瑪麗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部副顧問醫生周振權指出,慢性頭暈是指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頭暈,當中不少是因耳朵內的前庭出現問題導致,如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梅尼埃爾氏症、良性突發性位置性暈眩和前庭神經發炎;部份則由心臟缺血、腦部問題及藥物引起。
以耳水不平衡為例,他以外地數據推算本港情況,相信或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名患者,多是三十至六十歲的人士。患者發病頻率不定,由每月數次至每年一次不等;病發時間由半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其間會感到耳鳴、聽覺欠佳、天旋地轉、眼花撩亂、嘔吐、惡心及失去平衡。
受病情影響,患者無法做家務或高空工作,長遠影響工作、日常生活及社交,容易導致緊張、抑鬱或恐懼。瑪麗醫院和理工大學最近進行研究,以國際標準評估七十一名病人的生活質素,發現嚴重慢性頭暈的病人,其生理、功能及情緒均受影響,生活質素比中風病人還差。
周振權解釋,耳水不平衡是血管製造耳水的速度,與內淋巴囊吸收耳水速度不符所致,未被吸收的耳水遂令內淋巴囊腫脹,引起上述病徵。由於耳水含有鈉質,因此減少進食含有鈉質的鹽份食物、咖啡及紅茶可減少病發,加上降低生活壓力及服藥,八成患者的病情可有效控制,餘下兩成則需透過注射正大霉素及內淋巴囊減壓手術治療,但聽力將終生受損。不過,患者若得不到適當治療,長遠或會令聽覺逐漸衰退,甚至失聰。
另一種良性突發性位置性暈眩的本港發病率與耳水不平衡相若。每當患者頭部擺向某一邊或仰高時,即會感到天旋地轉,一般維持三十秒至數分鐘。患者需透過「推石」物理治療矯正耳水流動。至於前庭神經發炎則多數因感冒病毒「上耳」,殺死前庭神經細胞,導致患者暈眩及失去平衡,並會在數周內間歇性嘔吐。由於死去的前庭細胞不會復原,患者平衡力終身受損,因此需透過暈眩康復運動操練平衡力。
他強調,任何頭暈也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實不容忽視,部份或因腦部出現腫瘤引起,故呼籲市民一旦感到頭暈,應即求診,以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