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小時,李我的「天空小說」大行其道,「李我」的名字家傳戶曉,但我母親從不許收聽,厭惡他腔調低俗而又無知,「波羅的海」說成「波羅嘅海」,教壞孩子。所以我自小知有其人,卻不知他是個怎樣的人,直至最近看了他自述的《李我講古》。
其實那不是自傳,更屬「口述歷史」。李我講他自己曲折離奇的一生故事之時,也生動地講述了香港在上世紀戰前戰後的都市實況和社會百態。「講古」是他的天才,他記性又特強,街道、樓宇、人物的名字記得清清楚楚,讓你知道以前有哪幾間最大的茶樓;「塘西風月」的正確位置;他提到灣仔春園街當年是專做洋客生意的妓女的集中地,這些妓女稱為「大冧把」,原來因為妓寨門牌用大號的阿拉伯數字標明,好讓洋兵記住。
最有趣的自是他描述當年的娛樂事業,特別是唱戲。李我擅演「文明戲」,只因穿時裝為戲服比古裝粵劇省錢,一窮二白,饔飧不繼,哪來購置行頭的本錢?然後就出現了電台播音節目,最初試音是在一九四六年在廣州的「風行電台」,他第一次試音就直播了半小時「講古」自編故事《黃金償薄倖》,一炮而紅。大陸局勢改變,他回港在「麗的呼聲」繼續廣播「天空小說」,之後轉投澳門「綠邨電台」,原來稱為「綠邨」,是因為播音室在台主羅保綠草如茵的花園大宅。一九五七年商台成立後,他就一直服務商台。李我可說是香港第一代「名嘴」,廣播令他名成利就。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個年代那個世界最強的道德觀念是報恩,為了生活,說謊犯法都可以,但為人不可以忘恩,不能見利忘義:那是起碼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