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未能入土為安,他的喪事一直拖延。掌權的胡溫未能在元老、高幹、「六四」既得利益的強硬派與趙氏家人中取得協調,使喪事無法舉行。
繼八九年「六四」後不久《人民日報》刊出過暗藏「李鵬下台平民憤」的「藏字詩」之後,「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日前又刊出了一首暗藏「三九送此絲耳日」的「藏字詩」。「三九」是指冬至後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第二十七天,通常這一天是「大寒」,也就是每年最冷的時候。「此」「絲」是「紫」字,「耳」「日」是簡體的「陽」字。這首藏字詩,含「最寒冷的日子送紫陽」之意。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網站,人民要如此迂迴地悼念趙紫陽,可見中央重申「對趙紫陽的評價,經過十五年的發展證明是正確的」這個結論,是如何地不得人心。
這首詩曝光後,第二天就被「人民網」刪除。
一九七六年年初,周恩來去世,中國極左思潮氾濫,當權者發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人們稱那是「北京最寒冷的冬天」。現在「三九送紫陽」應是另一個「北京最寒冷的冬天」了。
十五年前,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對趙紫陽的評價可以說是極不公道,他的下台也可以說是對一位向來只做實事的黨政領導幹部的一個最不公平的待遇,情形與一九七六年最寒冷冬天時,發生四五天安門運動而導致鄧小平下台,有異曲同工之處。
據楊繼繩著《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一書分析,自一九七七年鄧小平重掌權力之後,中國就有四種政治力量企圖左右中國的路向。一種是政治經濟都維持毛澤東晚年的路線,即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和計劃經濟體制;第二種是放棄毛澤東晚年的路線,回到五十年代的所謂「黃金童年」,政治上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經濟上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元老陳雲的主張;第三種是在政治上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走市場取向以改革,這是鄧小平的路線;第四種是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走市場路線,政治上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實現政治民主化。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主要在第二種力量與第三種力量之間展開,也就是陳雲與鄧小平的較勁。而第四種思潮,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民主運動的思想源泉和群眾基礎。鄧小平主導的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以至「六四」的反政治民主化,是他與第一、第二種政治力量的老人聯合,對由於改革開放而引起的社會自由、民主思潮的壓制。
趙紫陽一直以來從事經濟工作,他是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改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儘管有些文章說,胡耀邦下台與趙的落井下石有關,但趙在訪問中,把他一九八四年給鄧小平的唯一的一封信原文提供出來,證明他根本沒有反對過胡耀邦。
胡耀邦下台,他甚至一再表示不想當總書記,他自認「喜歡幹些實實在在的事」,「對意識形態沒興趣──我也不懂」。「六四」前他在四月二十三日出訪北朝鮮,出訪前他在中央常委會上表示要對學生採取疏導方式,無論如何要避免流血,他的意見,李鵬也同意,並向鄧小平滙報,鄧也贊成。但他一離開,當天李鵬就夥同陳希同、李錫銘誇大了學潮的嚴重性,然後是鄧的講話、「四二六社論」等,把趙紫陽帶入絕境。因此,趙明明白白是遭陷害的。他的子女掛出的輓聯說:「支持你的決定是我們不變的選擇」。相信這也是任何心存公道的人的選擇。北京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