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信用卡,一般人都清楚,最少可分為普通卡及金卡。兩者除了年費有別外,對申請人的年薪要求也會有些不同。但近年興起「白金卡」,又在市場聽聞有「黑卡」,究竟這些信用卡是甚麼?
如果要把信用卡分類,可簡單分為3類:第1類就是純信用卡公司發行的卡,例如VISA及MasterCard。這些信用卡都是由金融機構,例如銀行、接受存款公司或財務機構所發行,然後使用VISA及MasterCard公司的結算及支援服務;第2類是旅遊及飲食會的卡,最出名的是AE及Diners。這些卡早期只有扣帳功能,是不能借貸消費的,但因市場競爭劇烈,最後這些公司都發行信用卡;而第3類是公司卡,由銀行與商戶合作推出的卡。使用特定的信用卡往有關商戶購物,是有特別優惠的。
信用卡最初的來源,據聞是在50年代的美國。一些高級餐廳發覺一頓晚飯的價錢可能很貴,但客人因手上未必備有足夠現金,所以限制了客人的消費。而信用卡的出現,就是為了協助這些大豪客能夠開心及盡情地消費而產生的。
還記得80年代初期,身懷1張信用卡,已是身份的象徵,擁有普通卡已經很了不起。到了80年代初,金卡便開始流行,而當年是以年薪多少來決定客戶能否申請金卡。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年薪達15至20萬才有資格申請金卡,亦即月入過萬、當年叫作「萬元戶」的市民才可申請。
但漸漸地通脹出現,市民的工資水漲船高,金卡的高門檻變得很容易達到,因此,信用卡的身份象徵便已不復見。至於白金卡及黑卡是甚麼?明天再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