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銘教授的文章深為名家讚譽,他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留學台灣和美國,《吃馬鈴薯的日子》描述他在美國「勤工儉學」的經歷,早為人津津樂道,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新版,更收集了他的《童年雜憶》,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文筆平實感人,而內容更增加了對這一代的香港人的了解,十分值得向讀者推介。
劉教授與我是同一代人而略長,他在香港、台灣、美國的生活,除了我完全不熟悉台灣之外,與我的體驗也大不相同,令我看到了這些社會的另一面。更有趣的是,我們不但生活方式不同,紀錄那些日子的着眼點也完全不同,以致筆下所寫猶如兩個世界。劉教授重寫實:他怎樣申請大學取錄、怎樣應付所需的學費和生活費、當時到外國升學要克服的困難、怎樣得到師友的濟助才能渡過重重難關等等。這些實況和親身經歷,實在值得紀錄。
《吃馬鈴薯》紀錄的美國大學狀況是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從台灣和香港千辛萬苦到美國留學和謀求職位的人是獨特的一群,他們在美國生活的苦與樂、人際關係和與當地社會的關係,不足為外人道。劉紹銘的描述,喚起了我很多回憶,也給了我很多遲來的領悟。
我的留學世界是感性而個人的,記憶和紀錄都十分零碎和片斷,縱有強烈的光焰,也照不亮整個畫面。我於是(非常政治不正確地)想,這也許是表現了性別的分別。男子關心的是外在社會環境及自己如何能在這個實況中找到位置;我這個女子注重的則是如何在外界不住的衝擊下了解自己,以求覓得心靈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