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就職典禮雖不及喬治布殊般風光和受大肆報道,然箇中意義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亦給予布殊一記當頭棒喝。
喬治布殊就職當日之演詞,正如本欄所預料,大部份圍繞着「自由」(liberty、freedom)兩個字,他更說明:自由是人類最基本的選擇……這股熱火正在人的心中燃燒着……。意指全世界人都渴求自由或應擁有自由,決策者若不能賜予人民天賦自由的權利,將是天理所不容。是否暗示余乃上帝選定替天行道角色之人物?
「不自由、毋寧死」,這乃普遍被確認的真理。可是自由的意義,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又是否有不同的解釋或訴求?撇開美國攻伊內裏原因是啥,但從時常掛在布殊口邊的,便是要令伊拉克人民重獲自由,不可一輩子在強權壓迫下受苦,講出來大義凜然,瞧瞧今天伊拉克人民又生活在怎麼樣的環境中?
好了,月底的選舉將會為伊拉克歷史揭開新的一頁──出現民選總統,然則這位仁兄真能在美國的祝福下保證伊拉克人民獲得所謂「自由」?
15萬美軍撤出無期,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何自由之有?光看海外伊拉克人投票之熱誠,已足以反映連較開明伊人民的意願,硬將美國的民主自由加諸不同文化、民族性國家身上,又是否諷刺?
那麼目前還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美國又應該採取甚麼態度,有沒有時間表?試問這又是否給人雙重標準的感覺?
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幾經波折,人民的理性對待和堅持抗爭,最終以自己能力爭取到「家裏」的民主,是否才是典範?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