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親人係煙民,你應該盡快幫助佢去戒煙。」研究禁煙工作多年的香港大學社會醫學系系主任林大慶,早前突然大腸桿菌入血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但很快他又返回辦公室繼續埋頭苦幹,支持政府推出禁煙措施的建議,並正籌劃一個反對二手煙的遊行。
政府計劃修例立法禁止室內工作間吸煙,包括食肆酒吧等都要禁。林大慶批評,「法例拖遲咗三年,好多人已經忍無可忍」。他強調既然有七、八成市民贊成禁煙,反對的只是少數,質疑是否要贊成禁煙的市民站出來,才推出禁煙措施。
他堅持「遊行係有咁嘅必要」,現要安排一個好時機去實行,究竟在「世界不吸煙日」舉行,還是下月二十八日國際控煙公約正式生效當天,仍未決定。他強調不是針對飲食界,反而認為市民是支持飲食業,若食肆禁煙後,願意出外進食的市民,必定較煙民因「無煙食」而放棄光顧的人多。
他認為,政府在八十年代大力控煙,十多年後見效了,令當時男士吸煙率高達三分之二,降至現時的兩成至兩成五,但近十年控煙工作放慢,煙稅加幅也較以往少。
他以預防疾病方向來「醫人」,一口氣諗出無數主動及被動的吸煙禍害,「兩個煙民,就有一個早死廿年,……香港每三個中年男人死亡,就有一個因為吸煙……」他指出,若可令人戒煙,就可減低他們患心臟病、肺癌、中風等疾病。
一向注重健康生活的林大慶,「不煙不酒,多菜少肉,又行山又跑步」,但去年底卻突然腎臟受大腸桿菌感染,細菌入血,接受深切治療了三天,是他一生至今最重病的一次,消瘦了十多磅,至今都不知感染原因。
他又說,「病之前工作好忙,扺抗力可能低一點」,康復後感慨港人工作繁忙,工時太長,並愈來愈嚴重,影響個人健康,甚至倒轉來影響整體經濟,他個人工時是「朝九晚八」,打算與同事商量如何協調,但短期內都找不到解決辦法。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