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中國零售市場爭霸戰

平心而論:中國零售市場爭霸戰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0多年來,全世界對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虎視眈眈。其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零售公司,都以打入中國市場為最大的挑戰和目標,不過,據過往經驗看,失敗例子多過成功,特別是開放初期,理由是人民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習慣不同,市場推廣不得其法等等。但隨着中國過去10多年的經濟持續高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中國有超過一億人已屬中產水平。隨着收入增加,人的品味和質素需求也不斷提高,加上傳媒和資訊發達,大眾很快便掌握到市場訊息,進而作出明智抉擇,結果那些能及時把顧客所需產品,以價廉物美方法經銷的,其回報一定可觀。
外國大企業摩拳擦掌
其實要切切實實地做好以億算的人口生意談何容易,再加上中國幅員廣大,沿海地區和內陸省份、城市和鄉村,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習慣都不同。所以在中國打開銷售局面,非有一個運作良好的銷售網絡不可,一旦這個網絡形成,就好像擁有一個平台,可以推銷相關貨品了。
今時今日,對這個營商道理,外國那些大企業都知道得透徹,因為憑這麼多年的營商經驗,它們深刻體會到現今是不論何種商品,都是供過於求的局面,在全球化影響下,商品價格只有愈來愈便宜,特別在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生產商很多幾近無利可圖。所以它們避免成為生產商,反而作為網絡零售商,可以把平價得來的產品有效地推銷給顧客,還是有利可圖,這個營商理念就是Walmart賴以成功的基石,也為各國後來者抄襲。最近在國內掀起一場零售市場爭霸戰,也是基於要爭奪這個龐大銷售市場。

爭奪戰遠在中國尚未加入WTO時已開始,競爭主角是外國的巨無霸零售商,例如法國的家樂福(Carrefour)、美國的Walmart和德國的Metro,本地則以上海百聯、大連大顯和國美為主。因為根據中國與WTO協議,在去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已基本上清除了外國零售商在中國經營的各種限制,例如資本額、分店數目和分店所在地等。於是已擁有240家分店的外國零售店老大哥家樂福,首先宣布今年會再多開150家分店;Walmart也宣布今年增加10家分店;德國的Metro則計劃未來5年多開40家,這尚未計算其他比較小型的外國零售商。
內地零售商積極應戰
中國網絡零售商對這個來勢洶洶的挑戰也不示弱,以上海百聯為例,它計劃在已有的5000家分店基礎上,再收購4家比較小的零售商對手。其餘數家具規模的零售商,也各有自己的擴展計劃,務求與外商爭一日長短。
但問題是,甚麼原因令無論外國和本地零售商,都不約而同地爭分奪秒地擴充呢?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龐大,而且增長迅速,過去20年,每年都以15%增長,到了2004年,市場規模已達6280億美元,為全球第3大市場。如果繼續以15%增長下去,中國零售市場不久將會是全球最大,難怪全球零售商都蜂擁而至。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