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約了陳玉蓮喝茶,聽她說了一件事。
這些年來,阿蓮沒有停過做義工,幫助了很多有需要的人。有一次,跟一個接受援助的女士茶叙,言談間,對方告訴她:你知道嗎?你們總是說「施比受更有福」,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對於接受的人來說,這一句話其實是多麼令人難受,我們最怕聽到的,就是這一句話。
阿蓮聽了這話,震動極大,眼淚差點流出來。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首先是肯定了「施」的地位已經高出一等,接着是肯定「受」者有福了,最後還要強調「施」者同時得到了更大的福氣。
一句話包括了三個「要點」,但這三個要點,都是從「施者」的角度出發,說來說去,都是「施者」的良好感覺。
但在誇談這種自我良好感覺的同時,卻完全忽略了「受者」的感受。作為一個「受者」,本來已處於低一等的地位,他們在接受援助的同時,也有自尊。他們雖然感謝從四面八方伸來的援手,但在感激之餘,也少不免有一份弱者的難受和迫不得已的尷尬。在這時候,施者還要來一句「施比受更有福」,那種高高在上的氣勢,立即加重了受者的難受和尷尬,重創了他們的自尊,壓得他們頭也抬不起來。
「施」就是「施捨」,任何有自尊的人,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想被施捨。即使到了山窮水盡,接受了實際的幫助,作為伸出援手的人在做了好事之後,一句「施比受更有福」,那種殺傷力,便似海嘯一樣,直摧心靈。幫助人應該是無私的,但「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卻為來為去還是為自己。
這就叫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