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立法會鬧劇?

  何來立法會鬧劇?

一分鐘默哀、半小時等待、十五分鐘提示鐘聲,根據議事規則十七條,立法會主席宣布休會待續。有傳媒形容這是一場鬧劇,甚麼破壞議會規則,浪費社會資源,令議會政治化,甚至影響社會安定。
這些被「約化」了論點,其實都反映背後價值取向:一、嚴格按規則辦事,程序公義比目的本身重要,但程序或制度是否合理及公平地建立?目的有否經過透徹討論?似乎無人問津。二、經濟發展主導一切,食飯比自由重要,這「走難」心態導致任何行為必須為經濟服務,判斷是非對錯準則更不在話下,「穩定壓倒一切」、「建立和諧社會」,這些空話經中央與特區政府推波助瀾,變成金科玉律;三、「政治化」魅影可能更反映對中國近代一連串政治運動的恐懼,對政治印象只及於奸詐暗險、民不聊生,若從西方政治制度來理解,議會不正是合法的政治角力場地?
事實上,今次立會流會事件,絕不是政策等技術層面上的爭拗,而是核心價值之爭,屬於文化認同、安身立命的靈魂層面。對港人來說,趙紫陽在八九民運中同情學生,非議武力,在在反映出背後的人文精神,對社會個體關懷,不老是那套社會集體、管治權威凌駕一切論調。
因此,筆者以為社會應把今次事件聚焦於核心價值層次,而不是違反議會規則等技術問題,甚至昇華到破壞社會和諧。實際上,希望透過修改議事規則,或嚴格遵守那些「金科玉律」,試圖解決核心價值爭拗,只會錯對焦點,搔不着癢處,更遑論化解分歧。

楊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