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去世,官方擔心消息會引發社會動盪,於是低調處理他的死訊。中南海領導的自衞反應,反映了趙紫陽已成為一個政治道德符號。當年鄧小平對趙紫陽同情學生的立場十分反感,可是,中共亦擔心若政治處置趙紫陽,恐怕會在外交和經濟上打擊中共政權,更有可能引發國內支持趙紫陽的勢力的反彈,西方國家更可以對北京政府實施懲罰性措施;故中共才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
八九年五月十九日晚上趙紫陽一句「來晚了!」顯示中央高層與他立場相異,使他成為政治道德符號。其一,黨政高層視學生運動為挑戰,甚至威脅中央統治。趙紫陽的表現,反映他不滿中央以「穩定」為藉口,穩權力為實的處理手法。其二,趙紫陽是黨政結構內,少數同情學生的最高領導之一,即使當時部份領導理解學生,但為保住烏紗,只在心裏說「不」;趙紫陽卻有勇氣站出來對鄧小平說「不」。其三,趙紫陽願意犧牲政治前途和個人權力,甚至個人安危,希望說服學生不再堅持以當下手段爭取改善政治狀況。某些人認為他十分不智,因為他既無實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鄧小平,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權力層中生存,但他的良知驅使他作出「不智」的決定。
趙紫陽願意放棄權力以化解危局,相比當時的黨政高層只視權力為命根,結果事件以武力鎮壓告終。當年中央政府的決定,不經意把趙紫陽轉化為政治道德符號。
在仍然強調「人治」的中國政治格局中,道德似乎是唯一制衡當權者的工具。
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研究員 黃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