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減少混淆中藥情況,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及中藥聯會督印《香港容易混淆中藥》,列出八十六組共一百七十二種本港容易混淆的中藥。衞生署副署長梁挺雄稱,過去四年半共有四十四宗對中藥有不良反應的呈報個案,情況並不嚴重,導致不良反應主因是錯用替代品及藥材品質問題。
編著《香港容易混淆中藥》的浸大中醫藥學院中藥學專家趙中振說,為整理藥材資料,過去一年多在全港十八區一百零六間中藥店搜集了逾萬種樣本,更曾遠赴內地雲南、北京、廣州、四川等中藥產銷地採集原植物標本驗證。
他說,書內列出的藥物是香港常用但較易混淆的品種,混淆主因是不同地區採用的名稱不同、代用品概念不清及以偽亂真等,他舉例指在香港稱為夜合花的藥材,在內地稱為合歡花,而在香港合歡花卻是另一種藥材,這情況便可能出現混淆情況。
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劉良強調,出版書籍並不代表香港混淆中藥情況嚴重,該書以教育為目的,主要供業內人士參閱,但會把內容上網讓市民參閱。
消委會副總幹事劉燕卿說,去年共接獲九十二宗中藥投訴,前年則有五十五宗,數字上升與市民增加服用中藥有關,而投訴個案多涉及藥材質素和銷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