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 陶傑

在路上 - 陶傑

外國的名人逝世,會有一個追思會。追思會,英文叫MemorialService,不論逝者生前是政治家、歌星、作家、商人,由他的子女宣讀一篇悼詞,由神父念一段禱文,如果可以,還讓他最鍾愛的女兒唱一段聖詩。
精煉而肅穆,追思會的感覺很好。哀愁的氣氛恰到好處,因為有宗教精神的指引,每一場追思會,其實都邀請了上帝出席,有「祂老人家」同在,無論在生的人還是死者,對死亡不會恐懼,心頭有三分充實,靈魂有七分輕盈。

詩歌、風琴、黑紗、白玫瑰、教堂的彩繪玻璃,或者禮堂潔白的牆壁。請帖通常這樣寫:「閣下被邀請出席誰的追思會」︱︱Youareinvitedtoattend,用秀麗的草書寫成,配上現場的一份程序表,簡約、雅緻而得體,令人忍住淚水,把帖子和程序表︱︱上面印着聖詩的文詞︱︱帶回家,藏在一隻盒子裏,永遠留個紀念。
中國人的「追悼會」卻不一樣。生前的泥漿政治夾纏到死後,中國式的「追悼會」,拖拉着一大串頭昏腦脹的名詞,像:「待遇規格」、「做結論」、「平反」等等。官方的新聞,電視播了幾秒鐘,報紙登了幾個字,死者還叫不叫「同志」,死後加冠的謚號,是「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還是沒有了「偉大」兩字;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者」,用放大鏡來看,原來都有貶斥矮化甚至發洩仇怨的政治意思。還有組不組織「治喪委員會」,名單有何人,誰的名字在前,誰被壓在後;讀悼詞的人物是誰,念完悼詞之後他幾時開始失蹤。還有,民間許不許公開悼念,如果可以,又是不是「打着哀悼的幌子」,「把矛頭指向」哪一個政權……

約莫十多年上演一次,一個失敗的民族,半世紀以來沉溺在虐人與自虐的情緒循環,上有一小撮人緊繃着一張冰臉,下有一大批蟻民或忍淚而不敢哭,或關起門來圍着一盞油燈抱頭嚎啕,生前恐添煩,死後怕添亂,這等遊戲,有沒有想過在世人面前丟現眼,自己玩不厭,世界其餘五十多億人,也看得厭。
近年還流行加上一句淒厲的呼號:「某某走好」︱︱「走好」兩字,真充滿黃泉路上的蕭殺和孤寂。
一個無神論的國家,沒有信仰,只崇拜權力和金錢,活着忙於搞政治,死了也內耗折騰,這是一個被上帝遺棄的國度,「路上走好」,沒有聖詩,一路上,只有鬼火燐燐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