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吃飯,一個小女孩高聲向同桌的大人投訴:「噫!你好俗呀!」我沒聽到上文下理,但由一個看來頂多七歲的女孩吐出這句批判,震撼程度,與年齡相若的男孩說「×你老×」不相伯仲。單憑七年人生經驗,真的能夠體會甚麼是「俗」?
「俗」本身是中性詞,群眾的風尚習慣,大部份人所做或認同的事情就是「俗」,這個字經常被視作貶義詞,大概因為我們都自命不凡,不屑隨波逐流。人家庸俗,自己卻甚是脫俗。我撲飛看《功夫》,只因我欣賞周星馳,與話題不話題無關;我每次到卡拉OK都唱《愛與誠》,只因我十分認同那句歌詞,與大熱不大熱無關;我花錢買LV,只因我喜歡LV的設計和用料,與名牌不名牌無關。
你隨俗嗎?男人不穿裙子是俗,女人不可在公眾地方露乳是俗,農曆新年去拜年是俗,即使是被簡化為有緣遇上,已婚的派利是給單身的,這依然是一種習俗。無人能夠單獨生活,只要是群居的動物,只要有歷史可循,就會產生俗例。我們無法不隨俗,也沒必要不隨俗,當然,這不代表要故步自封,無理的俗例應該被打破,譬如說為何男人不可留長髮?為何不可以反政府?「噫!你好俗呀!」指責的,大概是過份隨俗,或媚俗。
想獲得支持,就要討好群眾,就要媚俗。米蘭昆德拉說:「既想討好,當然得確認大家喜歡聽甚麼,然後把自己放到這個既定的模式思潮中。」扶貧政策是否一種媚俗的手段?逼使「領匯」擱置上市是否一次計算錯誤的媚俗?我隨俗,也媚俗,但我不是政治家,我不需要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