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鬱而終趙紫陽 - 吳靄儀

鬱鬱而終趙紫陽 - 吳靄儀

軟禁了近十六年,趙紫陽逝世了。等不到平反六四,等不到黨國還他一個公道。我們難過,為的不單是他和他的親人,為的更是中國的國情政治制度仍然停留在那麼封建幽閉的境地。
香港人對這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任總理的印象一般正面,但真正難忘的,是他在八九民運最絕望之際,親身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的學生,一句「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震撼了海內外人心;也是這一句人性流露的善良的安慰,換來了十六年的失去自由。那天,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

趙紫陽為甚麼走到天安門廣場上探望學生?為甚麼在舉世矚目,中央領導已劍拔弩張的情勢下,說出這樣充滿悲情的話?是爭取學生停止絕食嗎?是博取青史留名嗎?以他對政治現實了解之深,他哪能不知道情勢的不可扭轉?他是在強弱懸殊之際,選擇走到勢將被鎮壓的一方,在權力與人民對峙之際,他走到民眾裏去,跟他們站在一起,難道他不知道,他自己的命運,也從此和他們分不開嗎?
但六四鎮壓還是發生了,鮮血還是染滿了長安街和廣場,趙紫陽值得賠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身自由嗎?值得令妻子兒女陪他委屈一生嗎?有沒有人勸過他,他自己有沒有想過暫時妥協,冀望「忍辱負重」?我們不會知道答案;但是歷史留住的光輝,往往不是理性的盤算,而是剎那的勇敢與良知,那一句話沒有挽回死難者的命運,但是令千千萬萬人,一代又一代肯定為民主為自由的奮鬥是正義的,可能趙紫陽無悔於十六年的幽禁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