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各大報章,昨日紛紛大幅報道趙紫陽的死訊,並對他為中國經濟改革的貢獻,以及在八九年民運的處理手法作出正面評價。英國《泰晤士報》昨日的社評,高度讚揚趙紫陽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工程師」和「漸進政治改革的建築師」,又指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人們應當「忘記毛(澤東),記住趙」(ForgetMao—andrememberZhao)。 中國組
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表示:「趙(紫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實施經濟開放政策的關鍵人物,這個政策成功令中國經濟轉型,也通過貿易和投資,令中國和美國人民的關係更密切。」麥克萊倫說:「他(趙紫陽)是一個有道德勇氣的人,在困難的時刻堅守信念,個人作出偉大的犧牲。他強烈主張建設中美關係,他的貢獻將會被銘記。」
《泰晤士報》在題為《趙紫陽活在人們心中》的社評中稱:「毫無疑問,在過去一個世紀,很少政治家較趙紫陽發揮了更大的正面作用。」文中提到趙在七十年代中期曾擔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其間在鄧小平的故鄉進行了成功的農業改革,並憑此獲賞識調往中央任職國務院總理。「早期在西南部的成功,是日後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遠改變的起點。」
社論表示,趙紫陽後來提出的政治改革,包括提倡基層選舉和鼓勵公共辯論等,最終導致了他與鄧小平的分裂。「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民主派,但其思想及在政策上的改變,在物質上和心理上改善了數以億計人的生活。」文章最後稱,若學術界和政界要理解中國的崛起,他們應該學習「趙紫陽主義」:「人們應像趙紫陽般,對巿場制度的完整和人民有更多的信賴。忘記毛澤東,記住趙紫陽。」
英國《金融時報》題為《改革長存》的評論亦指出,趙紫陽「代表了當時黨內一股自由化的趨勢,但在八九年的激烈爭論中被擊退。」雖然趙的逝世今天不大可能會令民間迸發出一陣悲痛,但是「這一定會令黨內高層停下來反省,因為趙紫陽有關寬容政府和私人經濟發揮更大作用的主張,在黨內並非不恰當,也不是獨一無二。」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報道指出,一些學者認為中共日後也會返回趙紫陽昔日勾劃的藍圖,又稱:「趙紫陽的遺產,最終都會在中國傳播。」文章引述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Shambaugh)表示:「趙紫陽是一九四九年以來,最開明和能幹的中國領導人。他是能理解經改與政改存在必要聯繫,並採取措施展開進步政治演說的唯一一人。」
美國《華盛頓郵報》則以《趙紫陽的死令中國進退兩難》為題,指出如何為趙紫陽的葬禮安排合適的規格,將成為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難題。報道引述中共黨內官員指出,趙的葬禮不大可能依循最近去世中共元老宋任窮的模式和規格,因為類似的舉動將令外界以為當局可能會改變對趙的評價。「但如果不對曾出任總理和黨總書記的趙紫陽,頒授任何榮譽,可能便會顯得當局冷漠無情。」
西方不少傳媒昨日除了在顯眼位置,報道趙的死訊後,不少並以「訃告」(Obituary)的形式簡介其生平,並詳細描述了其在八九年五月時,探望在天安門廣場上絕食學生時的情景,並突出其當時所說的一句:「我們來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