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採用腹腔鏡進行腸、胃、肝、膽及卵巢微創手術,成為近年外科手術新趨勢。但若以大腸手術為例,不少公立醫院醫生認為病人過去曾接受外科手術,即會增加進行腹腔鏡手術的難度,影響手術效果,寧願為病人進行創傷性較大的開腹手術。瑪麗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病人曾否接受腹部手術,都不會影響將來進行腹腔鏡手術成效。 記者:陳倩雯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以腹腔鏡進行大腸手術在港沿用近十年,已發展成熟,估計每年約一千宗大腸手術中,八成可利用腹腔鏡進行,當中包括切除腸道腫瘤及治療憩室炎等。腹腔鏡手術造成的傷口一般小於五厘米,較開腹手術的平均十五厘米為小,病人承受的痛楚及出現血管栓塞等併發症機會也較小。
由於部份腹腔鏡手術所用儀器用完即棄,故成本昂貴,平均較開腹手術高出五千至二萬元不等。但過去研究顯示,接受腹腔鏡手術病人的住院日數較少,復原速度較快,故兩者的總醫療開支相差不遠。
瑪麗醫院外科部前大腸科顧問醫生朱建華稱,並非所有公立醫院醫生均會選擇為病人進行創傷性較低的腹腔鏡手術,尤其是曾接受腹部外科手術的病人。他解釋,曾接受腸道手術的病人中,七成半至九成人的腸道會在手術後自然黏連,增加腹腔鏡手術的難度及風險,嚴重可致內臟受損。所以部份外科醫生見到曾進行腹部手術的病人,多不考慮為病人進行腹腔鏡手術;也有部份病人因為腸道黏連問題嚴重,最終不能以腹腔鏡手術解決,最後要開腹。
瑪麗醫院外科部分析了在二○○○年五月起三年間,二百九十五宗腹腔鏡手術,發現八十四名過去曾接受腹部手術的病人中,一成八人無法進行腹腔鏡手術而需開腹;二百一十一名從未接受腹部手術的病人中,有一成一人最後需開腹,顯示兩者分別不大。手術時間、病人失血量、復原速度及住院日數也沒有明顯差別,顯示病人過去曾否接受腹部手術,根本不影響再進行腹腔鏡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