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卡的成功,卻成為家長教導子女的另外一個難題。特別是在理財概念上,對於學生的衝擊其實是很大的,因為再沒有看見一張張的鈔票或硬幣,取而代之只是一張塑膠卡。那麼前人所重視的積小成多概念,便很難教導。
早在20、30年前,銀行的大堂裏,還會擺放着各式各樣的兒童儲錢箱,讓家長選擇。家長可以買一個錢箱,讓子女自小培養儲蓄的習慣,可是這種傳統,到了現代已很難維持。
有朋友告知筆者,在元朗及天水圍等區域,每逢月尾總會發生同類事件,就是部份學生在乘搭輕鐵之時,沒有支付車資,原因之一乘搭輕鐵是講求守紀律的,乘客要自動把八達通卡拍向付車資機才能付錢,不像其他鐵路一樣,要過入閘機才能入閘。沒有必經之關卡,肯不肯付車資便要看乘客有沒有道德,當然會有些查車資的人員會抽查乘客有沒有繳付車資,但這並不能確保所有乘客都會這樣做。
部份家長大概會每月先計算子女乘車上學的開支,然後在月初把八達通卡增值,讓子女能夠乘車上學。但問題是,八達通還可以用來購物,因此難保學生會把八達通卡的儲值完全用來乘車上學。學生在放學後還可乘車到其他地方,例如旺角、荃灣等地方遊玩;又或者可以到便利店、快餐店買東西吃。就算這些消費家長並不容許,或者是沒有預算,但也很難阻止子女這樣做,結果因為用多了錢,儲值卡內餘值不足之時,惟有搭霸王車,造成月尾乘輕鐵不付鈔的現象。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