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國際空間日蹙

台獨國際空間日蹙

薛理泰

從《國家統一法》改名《反分裂國家法》之舉,讀者可以領悟到北京在何時對台灣使用武力這一節點上,已經從原先的對台政策、立場有所後退。北京決定調整對台政策的這一節點,與華盛頓堅持在台海維持現狀的政策,是遙相呼應的。
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美國將繼續忙於在全球對付有組織的恐怖主義活動,又不得不在伊拉克增加駐軍,未來兩、三年內,能否從伊拉克順利撤軍,尚在未定之天。倘若兩、三年內還不能從伊拉克順利撤軍,則伊拉克戰爭勢必演變成第二個越南戰爭。
目前雙方正在伊拉克境內陷入膠着狀態,對美軍先發制人的戰略態勢,已經是一個重大的挫折;倘若再拖延兩、三年,必然影響到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用兵的決心,更何況是同大陸這一區域性核大國打一場全面戰爭了,談何容易。

這段期間內,美國豈能僅僅為了台灣不明朗的前途,而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大陸這一個區域性核大國?僅就美國同大陸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對峙狀態而言,全球恐怖主義組織如同注入一劑強心針,必然會以百倍的瘋狂、十倍的出擊頻率,繼續挑戰西方國家的重大戰略利益。這對西方國家領袖不啻一個夜不成寐的夢魘。更不用說美國同大陸陷入一場令人不寒而慄的核危機了。
如今北京決定調整對台灣使用武力的先決條件,與當前華盛頓汲汲於維持台海和亞太地區的穩定的戰略心態,是不謀而合的。毋庸諱言,美國政治家不會天真到以為大陸面臨台獨的既成事實也會吞下這枚苦果,無所大動作。有鑒於此,目前美國要求大陸能做到的無非是在台灣不邁向獨立的前提下不訴諸武力。在此情形下,制約台北不能打破兩岸關係現狀的責任自然落在美國身上,於是,球又回到美國腳下。這可能是近期美國對台北迭次責難的原因之一。

誠然,台灣處於第一、第二島鏈的中央的戰略地位,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具有重大的戰略利益。然而,台灣不明朗的前途涉及大陸最重大的戰略利益,勢所必爭,對美國說來,卻未必是其最重大的戰略利益。
再想深一層,美國不需要同大陸打一場全面戰爭甚至是核大戰,也可以保住台灣。假如美國施加重大壓力,迫使台北從「漸進台獨」的躁動中後退,同樣可以保住台灣,卻不需要冒着同大陸打一場全面戰爭,甚至是核大戰的風險,何樂而不為呢?這是以最小的代價,達成同等目標的戰略盤算,是完全符合美國當前的戰略利益的。
設若華盛頓接連使招加壓,一、兩個回合下來,台北必然鎩羽而歸,被迫順從,那就未免自討沒趣了。假如台灣獨派勢力低估了北京以戰爭壓制台獨的決心,又高估了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遲早會自貽伊戚,到頭來只能自怨自艾,卻怨不得別人了。諺曰:「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台北領導人,睿智如陳水扁等,在其戰略評估中,對此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變數,自然早已心領神會,預先有所謀劃。

北京在何時對台灣使用武力這一節點上從原先的立場有所後退,這對台灣各界祈求兩岸關係平穩發展、不願再次親歷台海戰火的人士說來,不失為一個佳音。此無他,除非持有鴕鳥心態的人士,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只要台北不試圖打破兩岸關係現狀,台海就不會發生戰爭。如此,兩岸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分離、分治的現狀。上述解讀相信有助於這些人士稍解憂慮。
對於台灣獨派勢力,北京啟動反分裂法的立法程序,以及大陸軍方在國防白皮書中,信誓旦旦地重申對台獨的警告,無異暮鼓晨鐘,令人驚怵。
據信,《反分裂國家法》是大陸對台灣進行心理戰的一環,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是沒有疑問的。威懾手段中就包括心理戰這一環。然而,就戰略學而言,威懾有兩重性,在戰前以武力威懾的手段迫使對手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威懾失效,就斷然訴諸使用武力的行動以解決雙方爭端。這種事例在當代國際政治學中不勝枚舉,屢試不爽。

今年北京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列舉的各項軍事措施,明眼人一望即知,都是為了加強大陸軍隊的實戰能力,以應付一旦威懾失效,在台海軍事衝突中首輪突擊時使用,無一例外。儘管近年北京增強軍隊實戰能力的舉措,已經耗費了巨額資金,牽制了開發西部的經濟計劃的落實,這些舉措投射在未來台海戰爭中的陰影卻在不斷擴大。
倘若台北一味以心理戰的說法,解讀北京在反分裂法和國防白皮書中釋放的涵義,淪為鴕鳥心態,恐非台灣之福。
國際上部份學者低估了北京訴諸武力壓制台獨的決心。或曰:「過去五十多年以來,中共從來沒有跨過海峽進攻台灣。今後也不至於存在這種可能性。」這種估計本身就是違反戰略學觀點的。筆者認為,正是因為過去五十多年以來,中共從來沒有跨海進攻台灣,今後這種可能性反而更大。

假設兩、三年前,大陸剛同越南或者韓國打過一場大仗,可以斷定大陸出於休養生息的需要,在四、五年內不至於跨海進攻台灣。正是因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陸軍方時刻在磨刀擦槍,卻一直沒有打過仗,三十年磨一劍,躍躍欲試的可能性更大,爆發力更為驚人,戰爭的後果也更為可怕。總之,台北對於北京在這樣的情勢下進攻台灣的可能性,是決不能低估的,否則,就會犯下嚴重的戰略錯誤。
如果大陸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反分裂法,對北京領導人說來,確實也存在畫地為牢的風險。一旦台獨勢頭難壓,大陸民眾群起發難,政敵也會借題發揮,北京領導人就面臨進退維谷的僵局。假若不作為,自己就觸犯了法律,輕則黯然下台,重則鋃鐺入獄。於是,他們只有訴諸用兵一途。
退一步說,即使戰敗了,他們在歷史上還是民族英雄,像林則徐、左宗棠一樣,子孫後代還能在中國社會上,以及全球華人社區內享受尊榮。北京領導人的這種決策心態,在台海風雲再起時,對台灣意味着甚麼,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對台新策略 二之二)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