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以外的施政

施政報告以外的施政

何秀蘭

特首認錯,告別成為強勢領導的願望。曾幾何時,董建華滿懷大志,想為香港回歸、一國兩制幹一番事業,處理殖民地遺留下的問題,向國際顯示沒有英國人的香港一樣得。曾幾何時,董意氣風發,以強勢領導姿態出現,抓住社會認同的方向橫衝直撞,迷信效率,不顧程序,視諮詢討論為表演,不屑與社會對話,小圈子制訂的措施欠支持,政府和社會兩敗俱傷。

董班子對市民七年來的聲音充耳不聞,卻不能不聽主席的訓示。今年施政報告內容少講遠大宏圖,成功避免觸動市民神經。然而,多年的基本問題仍沒有答案:如何領導香港發展?由誰領導?這是所有首長領導應向人民交代的問題,讓人民知道發展路向。但當局希望港人相信,未來三十個月,特首不會有太多動作,省得被批評。領導層不想多談應有的願境,只承諾擔當看守政府的角色;有如剛猛力踩油的司機鬆開油門,雙手離開軚盤,讓汽車在路上溜。弔詭之處是港人寧可浪費兩年半時間,寧可接受中央指點特首施政,也不願由董建華繼續掌舵。

國際經貿科技瞬息萬變,地球不會停下來等香港特首任期屆滿,香港不能停頓下來,落後於中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各政策局也會繼續工作,並非如特首所言的暫緩。醫療融資、醫療服務檢討和增加收費已分項展開。醫管局地區聯網改以人口為本,不再以病床數目為單位;急症室收費;住院、門診費增加;收取藥費等措施已推行。醞釀中的有自行購買藥物,減輕醫管局開支;收窄醫管局服務範圍亦在討論階段。控制公共醫療開支的工作從未停過,早已逐項實施,只欠醫療儲蓄未提上議程。特首亦將親自執掌文化發展委員會,所涉事項,近的有西九四十一公頃、過千億地價土地,遠的有文化政策、創意工業、思想教育,若得行政機關配合落實,乃是塑造意識形態的巨大工程。

施政報告避而不談的政改影響深遠,港人極關注,縱使政府背離市民期望,也應將○七、○八前的立法時間表公告。經濟方面,施政報告無交代政府產業私有化。領匯上市搞得社會更分化,政府當然面上無光,不願多提,但私有化方向是否不提便不存在?若否,便不能沒有片言隻字總結領匯上市經驗,為未來私有化計劃定立基準。據悉,沙田濾水廠行將外判,鐵路、郵政、廢物處理均曾在私有化研究之列,但施政報告並不就此交代方向。
相反,沒有實效的扶貧委員會卻在報告發表前高調曝光。贊成與反對的聲音為一個只屬諮詢性質,沒有權力的委員會爭拗,政府安然在旁觀看對壘,不着緊社會分化的長遠惡果。
施政報告採取的低姿態,並不是董建華縮手不做,只是改未做先講的作風為只做不講,將公眾視線帶去只講不做的事項,特首民望避過一劫,對香港毫無益處。社會爭拗依然,該監察的事卻沒有政府提供資料為基礎,講覆蓋明渠地區衞生事務也避談私有化,市民不知發展方向,只可在政策推出前夕匆匆發表意見,受制於政府訂立的時間表。

假如香港由政黨更替執政,現任特首必須為所屬政黨同袍鋪路助選,在任內打好下屆新政基礎,競爭對手亦要推銷施政理念,影響執政黨現時政策,一齊爭取民意,市民由是得知香港路向。但香港沒有政黨政治,《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註明特首不得隸屬任何政黨,故每逢特首任期行將完結,便可能出現施政缺乏連貫性情況,又或如香港現狀,特首毋須為任何政黨爭取繼續執政,於是不用交代餘下任期的施政方向。
香港政制由一黨專政延展而來,沒有共產黨的祝福,不可能出任行政長官。民建聯主席馬力日前在立法會問特首如何與第三任行政長官接軌,正顯示小圈子中人認為特首與接任人均向專政的一黨負責,施政應可銜接。但香港既要維持兩制的表面工夫,不能直認小圈子選舉形同欽點,又有一國限制,各路特首候選人不敢也不能堂堂正正在港人前比拼,以免給北京挾民意以令中央的印象;各種因素滙聚,讓董建華可發表一份沒有施政詳情的報告。
今年沒有具體方向,明年更不會有。各候選人為尋求支持,只會各自為政,討好小圈子內的利益聯盟,亦為了減低對手的民望,不會支持對手推行的政策。若不及早訂立直選制度阻止○七年特首產生前的明爭暗鬥,董建華又無力駕馭,連劃下規矩的施政藍圖也欠奉,可預期香港政局將倍令中央添煩添亂。
……………………………………………………
作者為立法會前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