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過去幾次傳出病危時,都有不少他在廣東工作時的「老同志」,到其家中探望,可見他與廣東省的淵源深厚。趙在中共建國後,兩度到廣東任職,合共近二十年之久;而他在粵工作初期曾專責農業工作多年,為他在七、八十年代推行的農業改革,提供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一九四九年,祖籍河南的趙紫陽被派南下,到廣東擔任中共華南分局秘書長,其間獲中共華南分局第四書記陶鑄器重。兩年後,陶鑄獲晉升為華南分局第一書記,三十四歲的趙紫陽也升任為分局副書記,同時兼任分局的農村工作部部長,成為廣東「第二把手」。
五十年代「大躍進」極「左」時期,當時主管廣東農業的趙紫陽,雖也按照中央決議開展農業合作化的「人民公社」運動,但同時又在制訂「大躍進」政策時加以限制。且在六○年全國大颳「共產風」之際,強調農民可保「自留地」和養小量家禽等「土政策」。
六六年「文革」爆發,當時已升為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趙紫陽,因為陶鑄被打倒而受牽連,被撤銷一切職務。直至七一年,在周恩來協助下,他獲委派到內蒙古出任自治區區委書記,一年後又調回廣東出任省委第一書記,直至七五年才被調往四川工作。他雖與廣東幫有過節,但關係很不錯,連「廣東天王」葉劍英也對趙讚譽不已,稱趙「品德很好,不整人、不落石下井」,趙八十年代初在中央能站穩陣腳,跟葉的支持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