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貧不等於失教 - 吳靄儀

家貧不等於失教 - 吳靄儀

社會政策應顧及貧困的家庭,提供所需的援助,然而董建華施政報告裏提出「減少跨代貧窮」的方式,卻令我非常反感,因為他的取向,無異把家貧等同失教,這是對窮人的侮辱。據施政報告所說,辦法是先選出一些地區,在這些地區界定出貧窮家庭,然後特別由政府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兒童發展計劃」,不但照顧兒童的健康和教育活動,還要輔導兒童的父母。這只是試驗計劃,成功了就逐步推廣至全港,不但兒童,而是由出生到二十四歲,分階段照顧,包括培養他們有向上的人生觀。

為何貧窮家庭的子女就要由政府培育?為何有錢人家的子女就不受政府干預?難道到了這個年代,我們還想恢復「不要爸爸,不要媽媽,只要國家」嗎?
貧窮是一個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分析貧窮的成因,而所謂跨代貧窮,所指的是向上的社會流動性因種種原因減弱,以致陷入貧窮就不能脫離這個階層,例如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又或受過良好教育不再是晉身之階,都可能造成「跨代貧窮」。但個別家庭何以貧窮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可以由千百種情況造成。我成長的年代,很多人家貧是因為戰離流徒,擁有的才能在新環境裏得不到承認或找不到市場。我那買不起白襪子的同學,父親是位飽學之士。現今之世,新移民、單親、受人歧視,是一個很普遍的貧困成因。但是身兼父職的母親,不見得盡是無知婦女,她們往往有工作能力,比很多有閒階層的家長更懂得扶育子女,她們需要的不是政府干預,而是日間託兒所、平等待遇和臨時的經濟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