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稱頌:要吃糧 找紫陽

農民稱頌:要吃糧 找紫陽

「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改革形象深入民心的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早在文化大革命後期,便在四川省率先推行農村經濟改革政策,放開農民的生產力,令四川省的農業產量激增,挽救人民於饑荒缺糧的水深火熱之中。
由於在四川政績驕人,趙紫陽因此與在安徽推行土地承包制取得成功的萬里,一同受到民眾的普遍愛戴與稱頌,成為後來在全國鋪開、氣勢磅礡的改革開放急先鋒。

任四川省長 增糧產救民
七五年底,趙紫陽擔任人口超過一億、當時的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四川的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長。萬里則是安徽省委書記。
受到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殘,以及多年僵化政策的影響,當年的「天府之國」四川,其實是個饑荒遍野、民不聊生的地方。據稱,其時有人在無可奈何下,不得不以幾十斤糧票的價錢賣兒賣女,換取溫飽。
趙紫陽冒着極大的政治風險,率先在農村推行包產到戶等經濟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四川農民的生產力,令四川省的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後來更成為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在趙紫陽主政四川後期的七七年及七八年,四川省的糧食增產量達到一百億斤。

恢復自留地 釋放文革犯
多年後,曾擔任趙紫陽經濟幕僚的陳一諮說:「在經濟改革的思想上,趙紫陽比鄧小平深刻太多,趙紫陽到四川後,看到農業學大寨和割資本主義尾巴,把人民弄得苦不堪言。他考察各地後,看到到處種雙季稻,他提出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從實際出發地制止了行政命令的大種雙季稻,允許農民在房前屋後種各種經濟作物,恢復了被破壞的家庭副業和自留地。」陳一諮續說:「趙紫陽還把文化大革命中鬥爭兩派被抓的十萬人,除了殺人越貨的犯人,其他全部釋放,這樣使得四川一下從政治緊張、經濟凋蔽的局面,在兩年內發展上去。所以老百姓才會說: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