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台動武設下限

北京對台動武設下限

薛理泰

報載大陸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在去年十二月首次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草案,今年三月將由人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是否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緊接着,北京國務院又在十二月底發表國防白皮書。儘管近年大陸發表白皮書時均將反台獨列為重要議題,這次白皮書關於反台獨的聲明卻顯得格外冷峻,無疑是對台灣獨派勢力再次發出了嚴厲警告。
數年以來,北京涉台部門與法學界人士經過研究,認為北京對台政策積效不彰,原因之一是缺乏法理支撐。他們倡議,應該由人大頒布施行《國家統一法》,以資震懾台灣獨派勢力,為此草擬了數個版本的《國家統一法》,供人大選擇採用。
如今北京經過審慎研判,決定在形式上採用《反分裂國家法》以取代《國家統一法》,相信在實質內容上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正式啟動了制訂《反分裂國家法》的法定程序。這就是預定將在三月由人大票決是否制訂並頒布《反分裂國家法》之事的由來。

綜合大陸專家、學者發表的評論,這部法律頒布施行以後,對北京推行對台政策大有裨益。舉其犖犖大端:將對台獨產生震懾作用,有助於遏制台獨勢力的惡性發展,此其一;為一旦北京面對既成事實的台獨局面決定用兵時提供法律依據,此其二;對華盛頓遵循的《台灣關係法》在法理上,也將是一個有力的抵制,此其三。
台灣官員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着眼,又有不同的闡述。比較正式的解讀是,從統一法到反分裂法的轉變,並不意味着大陸立場有所退縮。這是因為統一法把兩岸現狀定義為分離、分治,僅僅預設未來的唯一選項是統一,而反分裂法卻把兩岸現狀定義為一體,似乎本來就是「合而為一」的,顯然不符合現狀,況且大陸在兩岸關係中又儼然以立法者、執法者的身份出現,對兩岸互不隸屬的現狀更具破壞性,所以這種現象是對台灣的嚴重的挑釁。有些台灣官員又將這兩件事同大陸「一個重要準備、兩個一切、三個最大程度」的對台外交鬥爭最高原則聯繫起來,台海局勢就顯得益發弔詭、嚴酷了。

更有甚者,北京發表國防白皮書中提及反台獨問題時,採用的語氣尤其顯得冷峻,白皮書中透露的本年度軍費開支,又持續保持兩位數(11%)的增長,大陸國防科技工業界正加緊研製先進武備,同時還從俄國大批採購新銳武備。對此,台灣各界在訝異之外,難免有所驚怵。古哲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台灣各界加深了對戰雲密布的台海局勢的憂慮,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近年來,外國廠商從全球視野的角度審視利弊得失,往往對在台灣投資疑慮重重,裹足不前,實際上正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反映了這種憂慮。

關於反分裂法和白皮書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可能產生的變數,涉及的層次甚深、層面甚廣。要勾勒出一個大致的框架,首先必須對下述問題了然於心:《國家統一法》衍變成為《反分裂國家法》,既然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為甚麼名稱卻換了一個?其底蘊究竟如何?一旦北京頒布施行《反分裂國家法》,對今後兩岸關係的演變又會發生甚麼影響?對此,筆者的解讀與眾不同,謹表管見如下。
有關「法理支撐」之說,想深一層,顯然是缺乏根據的。大陸憲法序言明白無誤地指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份。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按照憲法,台獨猖獗之時,北京本可斷然採取軍事行動。何須叠床架屋,另覓「法理支撐」?

歷屆大陸政府及其最高領導人就台灣問題的迭次講話,也是北京制訂並執行對台政策的方針依據及法理支撐。就頂部設計和底層基礎而言,北京貫徹對台政策,根本就不缺乏法理支撐。
況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一旦北京決策層決定在軍事、政治上採取涉及境外的大動作時,又何曾周詳考慮到是否擁有足夠的法理支撐?又何曾受到國內法的束縛?明乎此,則對呼之欲出的反分裂法及已經發表的國防白皮書的底蘊,有基本了解了。
這一層道理,對台北同樣適用。前階段,台灣獨派勢力在民粹化聲浪的激盪下,以「去中國化」、「正名」等方式,一波接着一波,向「漸進台獨」的終極目標衝刺。一時間,至尊如陳水扁,尚且似乎不屑中華民國總統而為之。此時此刻,誰又何曾嘗試從中華民國憲法中,為其接二連三的突破行動尋求「法理支撐」?

務實的政治家在制訂政治綱領以及落實施政措施時,迴旋在心際的,主要是現實的政治考量,具體說來,是其政綱和施政是否符合國家或者黨派或者最高領導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在付諸實行時,是否具有操作層面上的可行性。
由此可見,所謂北京對台政策積效不彰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法理支撐」云云,無非是大陸某些涉台部門的遁辭,為其近年面臨台灣獨派勢力彼伏此起的挑戰而束手無策的狀況,作辯解時的一種說法而已。
如今《國家統一法》衍變成為《反分裂國家法》,儘管內容大同小異,其實質內涵以及未來投射在兩岸關係中的變數,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北京處理兩岸關係,究竟何時必須斷然使用武力,應該已經設定上限(為促統而訴諸武力)和下限(為反獨而訴諸武力)。上限彷彿一個政黨的最高綱領,下限猶如一個政黨的最低綱領。北京何時引用下限,何時援用上限,根據其全球戰略的需要,視兩岸關係衍變、大陸綜合國力消長以及國際形勢變化而決定之。

一言以蔽之,目前北京似乎已暫將上限束諸高閣,同時又把下限定死,不容稍有鬆動。這個判斷符合胡錦濤訪問巴西接待僑社時發表的講話精神。胡錦濤指出,要振興中華,第一是發展,第二是統一。這番談話,實際上已把北京對台政策的核心內容的框架勾畫出來,亦即在現階段,北京將反獨作為對台政策的重點,設定下限為對台灣使用武力的先決條件。
台灣學者不妨將這一條分析解讀,與數年前北京就台灣問題發表的白皮書中,把台灣無限期拒絕統一列為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條件之一的闡述,比較一下,當可發現,北京實際上在何時對台灣使用武力這點上,已從原先的對台政策、立場有所後退。
(中國對台新策略 二之一)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