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吃糧,找紫陽」的稱頌,到「社會主義國家最好的經濟學家」的美譽,從推動政治改革到提倡民主和法制,到反對血腥鎮壓學運到軟禁期間呼籲重新評價「六四」,趙紫陽的聲譽、風骨、道德勇氣,沒有隨着時光而流失,反而在中共黑暗的政壇上熠熠生輝,也將永垂青史!
在七○至八○年代中國的經濟、政治改革風起雲湧之際,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三駕馬車」順應民心,帶領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大道。在八七年胡耀邦因學潮被迫下台之後,左派掀起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狂瀾,剛接任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沒退縮,他以「反自由化最後就是反改革開放,反到你的頭上」理由,說服鄧小平,阻止了反自由化的擴大,將中國迅速引導入改革的大潮。
在一九八七年舉行的中共十三大,趙紫陽已提出「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讓人民討論」的主張。近年在沙士危機中建立聲譽的「胡(錦濤)溫(家寶)新政」,迄今也只是實踐了趙紫陽的前半句話。一九八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訪華,聽趙紫陽暢談國企改革和價格改革構思後,盛讚趙是他所見過的「社會主義國家最好的經濟學家」。後來,朱鎔基總理厲行改革,多多少少繼承了趙紫陽的衣鉢。
趙紫陽將「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桂冠戴在鄧小平頭上,自己只擔任「總工程師」的角色,但在施政之中,他對政治改革所花的心力遠勝鄧小平。趙紫陽與智囊嚴家祺等人討論政改問題時曾說:「政治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艱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種捨己為民、成仁取義的風骨,能不感人淚下?
趙紫陽在總書記任上,政治局從不討論政治犯的案件、從不管文藝作品的審查。他說:「我們『看』電影,不『審查』電影。如果要我們『指示』,我們只好從此不看電影。」誠如其政治秘書、「六四」後被判監七年的鮑彤所說:「趙紫陽時代的中國,雖然還沒有民主制度,但在思想文化上卻充滿了民主氣氛。」
「六四」血腥鎮壓後,趙紫陽失去人身自由,但在一九九七年仍致函中共十四大,要求重新評價「六四」,顯示了其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