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科技進步亦有弊端

理財智慧:科技進步亦有弊端

有一天下午,筆者在商場碰到一位年約十歲的小男孩,他向筆者索取5元,說用來乘車返家。當然他會說:「先生,可否借5元給我乘車返家?」但事實上,這不是借,而是贈予。
5元並不是大數目,但要先明白這位小孩為何要問途人索錢,而且要確保他並不是進行不法行為,所以要先問他原因。結果他說,他自行到了同學家中玩耍,利用「八達通」乘車到同學家,豈料八達通卡中餘下價值呈負值,結果沒法返家。於是筆者要他的同學一起現身,確保他沒有說謊,才給予他5元回家。

難灌輸理財概念
上述故事說明了,現今交通發達,小朋友也很容易由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點是,當電子貨幣愈來愈普及之時,要教導小孩的正確理財概念,便愈困難。因為乘車之時,只須把八達通卡拍一拍感應器便行,只要八達通卡尚有餘值,便能過關。但肉眼是不能知道八達通卡餘值是多少,所以小孩就直接覺得,只要有八達通卡在身,便不怕消費了,而他們對金錢的概念,亦會模糊起來。
以往沒有八達通卡之時,小孩在學校小食部買零食,要口袋裏有現金才行,沒有現金便只好不買,又或者自己很想買一些物件,如果自己不夠現金,便要先想辦法把錢儲起來,儲夠才買。但八達通卡帶來的方便,另小孩再沒有這些金錢概念及耐性。在小食部或便利店買東西,只要有八達通便行,如果八達通卡是自動增值的話,這更容易使小孩認為金錢來得很容易,無論有甚麼購物欲望,只要一卡在身,便很容易實現。
就像故事之中那位小男孩,用八達通卡乘車到同學家中玩耍,玩完之後才算,而不理會有沒有足夠餘值乘車回家。這點相信不是家長所希望見到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