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向給人有「慢半拍」的感覺,儘管歐洲決策者有意加快融合和內部結構改革步伐,可是光看人口年齡中位數字,便知不易將這班老人牌「貴格麥片」推得動(包括思想和行動),導致有部份政府寧墨守成規,也不願隨便得罪庶(選)民,經濟增長又怎不似有實無?
然則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負擔沉重,加上面對科技進步、資訊發達、全球化之大趨勢,試問固步自封如何競爭,甚或生存?歐元區12成員國中,以核心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乃箇中表表者,單看經濟增長表現,已可思過半矣!
德國是可以有藉口,因為統一揹埋個窮兄弟十多年,除財政負擔沉重外,負面影響如勞工市場、實際工資和房地產市場等接踵而來,冀望統一後的德國如前西德般風光,不是沒有可能,短期內簡直是天方夜譚,然其他如浪漫的法國、藝術細胞濃厚的意大利又怎麼解釋?歐元區在這3位大哥的拖累下,整體經濟表現又怎不教人失望?美國期待歐洲可以接棒,(歐洲)且只能說句:Youhavemysympathy,butthereisnothingIcandoaboutit者!
然而歐洲是否真的死蛇爛鱔,不把天下事當為己任?非也。瞧瞧龍頭德國去年居然出人意表地錄得1.7%經濟增長,有此表現實非偶然。政府在工業改革、勞工市場、社會福利等環節做了不少功夫;私人商業環節已樂見經過不少努力進行整固和改革。令人鼓舞的是,工會一向視作權力象徵的「最高工時」(每周35小時)正面臨瓦解,不單止德國,法國也正討論這個問題。香港卻在搞最低工資、最高工時?!Whatajoke!
希望歐洲各國能履行里斯本協議,加快經濟改革,在歐洲議會的監督和德國的帶領下變火鳳凰──再生!
註:感謝讀者電郵對14日拙文「下詔罪己查找不足」之附議。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