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建華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扶貧」是主題之一,他提出了一些想法及方向,但實際的做法仍有待商議。事實上,在施政報告公布前一段時間,社會上有頗多關於香港貧窮問題的討論,提出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也五花八門,但似乎有一種協助窮人脫貧的方法是有最大共識的,就是為貧戶的下一代提供受教育機會,減少「跨代貧窮」。
多受教育的人,在經濟的增長期有較大的得益,在經濟衰退期有較強的抗逆境實力,是普遍的事實,雖然人生的起跌及成敗還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多受教育者在客觀環境仍較少受教育者有優勢。
若政府也認同教育是脫貧的出路,則投放足夠資源於教育是理所當然又責無旁貸的,畢竟,教育是每一個社會的重要而必須的投資,不能把它看成是支出,亦不能吝嗇,否則,教育便辦不好,社會的未來發展也缺乏好人才。政府在這方面會否做得好,筆者甚有保留。
且看看最新的教改諮詢,內容空泛、誇誇其談,是明顯不足的一份急就章,沒有足夠的配套,沒有足夠的支援,搞了一些數字遊戲,說是大力支援學校、教師及家長,但金錢沒有到位,這可能是教統局的淺見,也可能是政府的指示,財赤當前,以(錢)不變應萬變,不管是甚麼原因,用這種態度辦教育,搞教改,怎不令人憂慮?更不要說以教育讓窮人脫貧。
施政報告宣讀之後,特首與主要官員對公眾的回應亦令人憂慮,其言詞間隱然告訴大家,扶貧大計旨在緩和近日不同階層的矛盾,若這真是政府的想法,便不要對扶貧大計予以厚望。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