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國政府組織動員外,民間自發捐款並不踴躍,億萬富豪也不大願意解囊。缺乏獨立而信譽良好的非政府組織(NGO)是原因之一,這次賑災同時折射中國社會的信用危機:由於缺乏具公信力、高知名度的民間慈善團體,很多想捐款救災的企業、富豪和老百姓因而卻步。
中國的誠信危機已非新聞,從政府部門到商業機構,都有同樣的問題。各級官員弄虛作假的招數多不勝數,從說假話、空話,到虛報政績、隱瞞事故,都已成為他們步步高升的獨步秘方;工廠製假售假、拖欠貨款,全國各地假貨氾濫成災,各種騙人手法層出不窮,甚至連軍營、郵局、銀行都有假冒的,這些都是社會誠信危機深重的具體表現。整個社會經常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人與人之間,以及老百姓與政府官員之間,互不信任,你防我騙你,我防你害我,若非熟人,人與人之間很難建立互信。
而且,中國的基金會、慈善團體等所謂民間機構,跟官府衙門沒大分別,他們原來就已經很難獲得老百姓的信任,更何況近年不斷爆出這些機構的財政醜聞:捐款被貪污,資助學生的款項被挪用來投資,又或被內部人員吃喝玩樂花光。在此情況下,老百姓又怎會放心把血汗錢,捐給這些「民間」機構呢?
由於缺乏有效和可靠的民間組織接收捐款,若非中國政府在南亞賑災中以近乎攤派(強迫交錢)方式動員機關企業參與,民間捐款不可能超過一億元。相反,如果有獨立、信譽良好的民間組織,中國的民間捐款一定不止一億元;試想想,即使全國農民都因為太窮而沒能力捐錢,以中國五億城鎮人口計算,只要人均捐一元,已是現在的五倍。況且,中國的企業和富豪,在這次賑災活動中僅作壁上觀,否則捐款應更可觀。
事實上,中國社會本身也亟需要真正獨立的民間組織,進行扶貧、助學、救災等社會服務,不但可以彌補政府不足,提高服務水平,還能找到政府不能動員的社會資源,讓老百姓有更多回饋社會的機會,增加社會的和諧和歸屬感。
因此,中國政府不應再迷信傳統的動員方式,讓民間組織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一步,參考外國或香港經驗,制訂合適的社會組織法,讓真正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甚至外國的知名NGO,在中國有生存空間,替代政府的部份管理職能和角色;第二步,逐步放寬言論空間,只有在言論自由下,民間組織才不可能黑箱作業,他們的公正、善良、正直才能讓公眾看見,建立公信力,獲得公眾信任,不斷壯大成長,從而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只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健康正常的發展起來。(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