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忠
政制發展專責小組上月底發表了《第四號報告書》,民間的討論不甚熱烈;相反,一些所謂第三屆特首的熱門人選,其一舉一動,卻得到不少注意。有指市民已接受了現實,明白到爭取○七、○八雙普選已成泡影,才會出現上述情況。
一位親政府學者重申上述論調,請市民面對現實,放棄追求雙普選,並把精力放在第三屆特首的可能人選及選委會身上,向這些人表達社會需要怎樣的特首和怎樣建設特區。這些言論不反映民意,而是試圖製造,甚或扭曲民意,令公眾錯覺,認為大家已放棄爭取○七、○八雙普選,並產生消極態度。問題是,對政府的諮詢反應冷淡,是否等同不關心政改?
假如放棄爭取普選,而只表達對未來特首人選的意見,選委會成員到頭來是否真的會尊重市民意見?還是,只繼續以其所代表的利益為大前提去揀選特首呢?
事實上,市民對政府的諮詢反應冷淡,更大程度上,是對政府的假諮詢表示抗議。專責小組早已對未來政制發展的諮詢工作設下禁區,對於最多市民支持的○七、○八雙普選方案採取排斥態度,市民或許認為:與其在他們設定的範圍內發表意見,扮演點綴民意的角色,不如用更有效的群眾力量去反映意見。
假如市民真的接受現實,我們要問:為何在人大常委會否決○七、○八雙普選後,仍有數十萬市民上街爭取民主?為何支持民主的候選人仍可以拿下立法會選舉中六成多選票?
親政府人士,請不要自命清楚形勢,而應切實地去了解民意。其實,聰明的特區高官應該明白,市民是不會接受《第四號報告書》的初步結論,尤其只是將選舉委員會人數增加至一千二百或一千六百人,及增加功能組別議席。市民會問:為何全港三百多萬選民中,只有一千多人有權選特首?為何增加功能組別議席,能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的規定?功能組別選舉限制了市民的投票權及被選權,難道是向普選目標前進的做法?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事件中政府的封閉手段,令人產生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懷疑;及中央領導人與特首熱門候選人握手所引起的風波,充份證明小圈子選舉是由一小撮人選特首,未能達到中央及市民希望看到的社會穩定,反而產生更多社會爭拗。將政府的精力集中在內耗、鬥爭,黨同伐異上,而不是爭取政績,取悅選民,這樣,對香港的發展有利嗎?
市民已看到民主開放與專制封閉,孰優孰劣,親政府的既得利益者,若繼續其愚民政策,只是徒勞無功。
……………………………………………………
作者為民主動力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