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本是政治議題

西九本是政治議題

毛孟靜

海嘯賑災,計人均捐款,香港冠全球。或問,不是說香港人事事講錢,甚是傖俗的嗎?看本市兩大流行議題,是領匯和西九,着着都跟一個錢銀符號掛鈎。
元旦日,當世界各大城市都在發起賑災活動之際,香港卻另有一大群人走上街頭,為領匯上市計劃擱置而招致的個人損失抗議。西九一筆,事到如今爭論焦點有二:不應單一招標,因為等如賤賣公地;不該堅持天幕設計,因為造價太貴。
但由此推論香港人金錢掛帥,並不公平。實實在在,領匯及西九故事牽涉的政治成份,遠比經濟考慮重得多。
兩樁事故,都是要把公共財產私有化,令社會上部份人得益,本來就容易激發社會矛盾。有理由相信,政府為了不想刺激公屋居民商戶,在領匯一事上,事前一直裝個輕輕巧巧甚至詐詐諦諦之狀,要到快將事發之前,才推出那個「你有份,我有份」的電視宣傳,令許多市民方猛然省起,有領匯這碼子事。而政府擺出來的姿態,完全是一副水到渠成,米已成炊的樣子。

就反而帶出反效果,引發其後連串訴訟,要各級法庭來不及似的審理。其間,政府官員包括董建華斥責「有人搞事」的話,幾乎就似妨礙司法公正。
立法會議員鄭經翰大喇喇地站出來承認是他資助公屋居民挑戰政府,原意自然是要帶出扶貧的形象,卻立刻給標籤為「黑手」。然後,「阻住人發達」成了一項街頭巷尾的罪名。元旦日那個「反黑手」遊行,加上長毛的「踩場」,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政治騷。
政府至今對領匯事件的回應,除了略略承認事前「宣傳不足」,仍然是一貫的自以為是,不肯孭起忽略了法律漏洞的責任。面對西九,姿態也一樣,甚麼行政漏洞,政府就是大條道理把這個巨型建設繞過立法會,但求快刀斬亂麻,還望像領匯上市當初那個意念般,來個一蹴而就。

但一個民望不振的政府,往往事與願違。單一招標本身並非毫無道理,就是不想這老大一個地標落成後,這裏一片梁蘇記那裏一角李錦記,端的是香港文化本土風情,但就變成一笪一笪,雜亂無章。巴黎鐵塔要起之初,花都人民也強烈反對,認為不可讓一龐然鋼鐵怪獸矗立首都。鐵塔之落成,還得多謝當年巴黎政府的堅持。
卻看不到香港政府可以怎樣堅持起西九。甫開始,曾蔭權一句迹近滑稽的話,是西九「不會變成第二個數碼港」,也即是變相承認了數碼港的問題。分拆招標,推算庫房可進帳高達三千億,放棄天幕(有外國記者問,「Who'sgoingtocleanit?」),買家可省達六十億元。想多賺一點,花少一點,都是人之常情。

問題是,西九夾雜的不快政治訊息,太重太多。西九並非「淪」為政治爭議,而本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議題,帶出的政治嫌疑,由「官商勾結」、「朋黨主義」、「寡頭壟斷」、「政治野心」至「諸侯割據」,類似的四字詞語,大家可隨口再說出一打半打。
不,香港人並不淨講錢,也講原則,更講樂於助人。但因為海嘯賑災捐款多而把香港人叫做團結,就像把元旦日的抗議領匯上市不成遊行,叫做中產與草根的階級衝突,都屬矯情。後者明顯誇張了,而善款助人無國界,不涉政治,是大圍人倫精神,看不出與本土團結有太大的關係。
香港人要團結的,是爭取政治改革,一個民選政府自生民望,一個有民望的政府,不會出現類似領匯及西九的政治齟齬。
……………………………………………………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