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的春節包機問題,看來是有機會實現了。但過程一波三折,其荒謬與悖乎情理之處,相信也可以進入健力士紀錄大全也。首先,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台商、年事已高的老兵,必須繞道香港、澳門,才能進出中國大陸,就是絕頂荒謬之事。多花的錢每年數以十億計,多耗費的時間也上億個小時。為甚麼不能直航?在全球化的時代,兩岸都參加了世貿組織,都能夠直接飛往世界各地,但就是近在咫尺的兩岸,卻不能直航。
其次,為甚麼台灣飛香港不叫直航?香港不是已回歸中國七年多了嗎?香港為民主大遊行的時候,台北官方不是在大罵北京不民主,大罵香港沒有民主是北京的錯?台北官方不是等於承認香港是中國管轄範圍了嗎?那麼為甚麼要假裝香港是兩岸之外的「第三地」,兩岸往來非要繞道香港不可?
兩岸直航,涉領空、飛航情報區、航權、主權等問題,其實是需要政府與政府之間談判解決的。但北京囿於「一個中國」的原則,不願承認台灣當局的主權地位,因此有關談判就無法展開。民進黨上台,九二共識破局之後,連海協會與海基會這兩個由政府授權而戴上「民間」的白手套的組織,都已陷於所有談判停頓狀態。兩岸民間每年多耗費數十億金錢、多花上億個小時,就是受兩岸當政者這種荒謬的意識形態之累。明明中國的主權事實上未能延伸到台灣,為甚麼不能接受台灣目前尚掌握主權的現實,與有關當局展開航權談判?明明中華民國憲法涵蓋了中國大陸,為甚麼台北當局不能以「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的名義,與大陸商討航權來方便數以百萬計每年進出大陸的台灣人民呢?
好了,在台灣堅持國與國談判航權、中共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談判航權,這種兩不相讓的形勢下,終於找到了一種雙方可以接受的模式,就是「台港航權談判」模式。這種模式是指二○○二年台灣與香港舉行的航權談判。當時在枱面上的談判主席,台灣是台北市航空運輸業公會理事長樂大信,香港是國泰、龍港的代表,但實際上,台灣官員與中國官員都以顧問身份參與其事。換句話說,政府之間的航權談判,以自欺欺人的民間模式進行。
現在,這種自欺欺人的模式,又運用到兩岸航權談判中來了。去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說,以台港模式進行兩岸包機談判是屬可行。十二月台灣立委選舉後,執政的民進黨表示可推動春節包機政策。今年一月七日,台北市航空業公會的樂大信到澳門,與大陸民航總局國台辦主任浦照洲秘密討論春節包機事宜。雙方都有政府授權,事情看來可以達成了。
誰料本周初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北京會見國民黨訪問團時,又說,「這次對飛的協商,不是像港澳航權的模式,不是談航權,是談包機,只要航空業者,不能有官員的參與,如果化身民間身份也不行。」
但台灣陸委會卻仍堅持要以「台港模式」進行包機談判,並咬住去年張銘清說過的話,希望大陸言而有信。
眼看春節包機談判又可能破局了。不過,由於台商的壓力太大,因此據日前消息透露,台灣陸委會官員表示,台方的立場是在法律授權範圍內盡力達成春節包機,「派不派官方代表會彈性處理。」所謂「台港模式」,只是接觸方式之一,「一切照默契來就對了」。
能否成事,當然還要看發展。但如果早就有「彈性」,講「默契」,又怎會一波三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