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證恐龍史前不稱霸<br>「白堊紀狗」生吞恐龍

化石證恐龍史前不稱霸
「白堊紀狗」生吞恐龍

一具在中國遼寧出土的史前哺乳類動物化石,推翻了恐龍稱霸於一億三千萬年前白堊紀的說法。中國和美國考古學家,最近在這具體形像狗的出土化石胃裏,找到初生鸚鵡嘴恐龍(Psittacosaur)的骨骼。那就是說在白堊紀時恐龍未必是最惡,弱肉強食下,還有「白堊紀狗」會生吞小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胡耀明、王元青、李傳夔,以及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華裔考古學家孟津,是在中國東北遼寧西部義縣出土的兩具史前哺乳類動物化石,得出恐龍也會被吃掉的驚人發現。兩具化石屬於新屬、新種肉食哺乳動物「強壯爬獸」(Repenomamusrobustus)。

億年小動物胃有恐龍骨
在義縣出土的史前哺乳類動物有兩具,一大一小,生存年代約在一億三千萬年前左右,即白堊紀,體形像狗,可說是「白堊紀狗」。小的一具化石長五十厘米,重四至六公斤;大的一隻則長約一米,重十二至十四公斤。四名考古學家是在小的一具化石左下側位置,發現到一副小鸚鵡嘴恐龍骨骼。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孟津說:「最初,我們還以為那是一隻懷了孕的哺乳動物,但是當我們更仔細查看,發現那是一隻恐龍。」他指出,小恐龍骨骼是在化石左下側發現,正好是現今哺乳動物的胃部位置,「這是第一次發現有哺乳動物追逐恐龍,也讓我們知道恐龍是可以被吃掉的。」
被吃下的初生鸚鵡嘴恐龍,身長約十二至十四厘米,約是史前哺乳類動物的三分之一,牠最高可長到十五公分,骨骼仍然完整相連,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牠的四肢、趾骨和牙齒,顯示牠被吃掉後沒有被消化,估計是吃牠的史前哺乳類動物沒有咀嚼能力,而是將整條小恐龍吞下肚。

未及消化已被熔岩埋葬
中科院的李傳夔就說:「關節相連的肢骨證明那史前哺乳類動物在捕獲獵物後大塊撕碎吞噬,幾乎沒有咀嚼,相連的骨頭證明獵物尚未被完全消化。史前哺乳類動物在享用『最後的晚餐』後不久,就被突然其來的火山熔岩埋葬。」
而且,考古學家相信新發現的史前哺乳類動物是把鸚鵡嘴恐龍生吞。因為,牠們有三隻粗壯門齒、咬肌發達,但犬齒和頰齒不利咀嚼,加上半直立的捕獵跑姿,由此可推斷牠們是生吞獵物。
新華社/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