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買保險應持之以恆

理財智慧:買保險應持之以恆

早前出席了一個由保險公司舉辦的理財講座,主題是「理財個案」及「年金」。筆者雖為講者之一,但亦從其他講者及現場觀眾閒談之間獲益良多。
其中一位講者談及其客戶的理財個案。當然,個案中的主人翁真實姓名被隱去,但因為個案夠真實關係,所以特別有興趣。個案大部份是談及有儲蓄成份保險的故事。講者有些客戶在20多年之前經濟環境並不充裕之時,開始了第1份有儲蓄成份的保單。他們最初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希望能儲些錢及有一定的人壽及傷殘保險保障。但經過20多年的投資生息,這些保單已變得甚具意義。
有些保單在開始之時,只是月供三數百元,但經歷了20多年的累積,這些保單價值有些已是6位數字,而其中1個個案是有1名外籍商人為子女購買有儲蓄成份的保險,在早年之時因為生意成功,能有多餘的金錢作投資用途,但到了現在,這位商人已經辭世,而家族生意已交由兒子處理。可能因為近年經濟比較困難,那位商人的兒子求助於那位保險經紀,因為這些有儲蓄成份保單,每年會有現金紅利及利息回報,而通常保單亦會有現金價值這部份,投保人可向保險公司洽借這部份的現金價值,作為周轉之用。
當然,借款人要支付利息,但是其借貸息率一般會比向銀行的息率優惠,而且借貸要求相對容易。個案主角的兒子翻查保單,發覺竟然可以借到百多萬元作周轉之用,之後,這些保單融資方式便成為他營運家族生意融資途徑之一。

複利增值常有驚喜
其實傳統的理財投資智慧告訴大家,不需要很高回報,只要持之以恒,積少也可以成多,只不過能夠堅持的人不多吧!
這些真實案例能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如果有人能把真實個案結集成書或製作成教材就更好,使人明白只要給予充足時間,財富增值幅度往往令人喜出望外的道理。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