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言堂:認股證市場香港冠全球

錦言堂:認股證市場香港冠全球

在2004年,香港交易所已超越德國交易所,在全球認股證市場上進佔第1位,成交達到5245億港元(見附圖)。
回顧1997至2001年,認股證佔大市成交大約5至6%;2002年的佔有率升到7%;2003再進展到大約10%;而在2004年,認股證佔大市成交更上一層樓,達至13.2%。以成交金額計算,於1998-2002年,全年成交金額大約維持在1000至1500億港元,在大牛市例如1997年及2003年,全年成交金額分別為2100億及2640億左右。在2004年全年認股證成交金額達5245億港元,差不多是1997年的2.5倍及前年的2倍。認股證的成交,對於整個大市來說,是愈來愈舉足輕重。
在2004年,全年總共推出了1259隻認股證,當中法興佔305隻,即24%,是市場上最大的發行人。同時,法興亦是市場上資產類別最廣泛的認股證發行人,除了股票及指數外,也有發行貨幣認股證。

資訊透明度日增
看這幾年,認股證市場的發展相當迅速,尤其是在資訊方面,從前要找出相關的認股證,除了專業的資訊供應商(如彭博及路透社等)外,並沒有其他選擇。由於服務月費並不便宜,所以通常只有專業投資者才會採用,一般的報價機僅有基本的資料,例如到期日、行使價、溢價、槓桿等,至於較專業的數據如實際槓桿、引伸波幅、市場持貨量等等,就不易取得到。亦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往的認股證客戶大多是專業的投資者,也是理所當然;沒有足夠的資訊,成為了市場發展的一大阻力。

但這兩三年,各界的積極推動,令投資者對認股證的了解明顯地加深了。97年時一般投資者只能分辨認購及認沽證。但到了這個年頭,一般的投資者已認識對沖值、時間值、引伸波幅、實際槓桿等等,而這些資訊亦在多個媒介(例如報章、雜誌、網站)可以找到。其實2001年港交所修改認股證上市規則,是市場發展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推動了市場的整體發展。
此外,認股證種類不斷增加,除了藍籌之外,還有指數(恒指及國指)、主要國企股及個別中資企業股等備兌資產種類可供選擇,可能這亦是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買賣的原因。認股證令投資者不單可在市況暢旺時買入認購股證,在市況逆轉時也可買入認沽股證(作為對沖正股或作方向性買賣),讓投資者多了選擇。
投資者過往幾年跟認股證市場也一起成長,在參與買賣人數方面亦大勝從前,現時認股證不再是專業投資者的專利,傳媒的報道亦大大增加了認股證的透明度。莊家制亦同時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認股證市場的需求增加,亦促進其他衍生工具的發展,高息票據、保本產品、期權、股票等對沖活動也非常活躍,令整個衍生工具市場大放異彩,也奠定香港市場的領導地位!
李錦
法興證券衍生工具部高級副總裁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