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教訓後的施政報告<br>特首一邊認錯一邊卸責

胡錦濤教訓後的施政報告
特首一邊認錯一邊卸責

【本報訊】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底下令要董班子查找不足,施政要以民為本,令過去七年從未對施政失誤認錯的特首董建華,終於在昨日公布的第八份施政報告中公開罪己,承認七年來的施政令市民痛苦和不安,政府缺乏應變,危機意識不足,推行改革太多太急,處理突發事件又進退失據,又承諾絕不容忍官商勾結;不過他對市民不滿政府而觸發的政治衝突卻恍如置身事外,反叫港人避免為中央添煩添亂。 記者:莫劍弦

董建華為施政失誤認錯,即時得到北京認同。新華社發表文章,讚董勇於自我批評,港澳辦發言人也讚報告按「以民為本」施政,是貼近民意和穩健務實。不過民主派認為董建華只不過是在胡錦濤壓力下才肯認錯,45條關注組議員吳靄儀更批評,特首要港人「盡量避免給國家添煩添亂」的說法,如同封建時代臣子「令主上添憂」的言論。

七分一篇幅「查找不足」
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用了十三段為自己施政「查找不足」,差不多佔整份報告七分一篇幅。他在報告中先將施政問題歸咎回歸前泡沫經濟令人產生優越的心態,即使面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仍缺乏危機感,再加上失業率過高,令社會及經濟問題惡化。
報告指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政治生態以及市民對政府期望出現重大變化,在經濟形勢逆轉情況,市民的訴求增多。董建華承認,當時為了應付資產泡沫爆破和嚴重財赤,政府採取一些政策和措施,的確令市民痛苦和不安,他歸咎是當時未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也缺乏應變的經驗。

進退失據影響政府管治
至於他以往提到要「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董承認一直無法做到,不但未能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反而因為推出的改革太多太急,未能顧及社會的承受能力和政策本身可能引發的爭議,變相加重了市民的負擔。
董建華又承認政府欠缺危機意識和政治意識,一旦要處理突發事件,即時顯得進退失據,這一切施政缺陷,結果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和管治能力。
不過對於近年港人因董施政失誤,觸發的各種遊行示威及政治衝突,董卻未有承擔責任,反指香港社會重視「家和萬事興」的核心價值,市民對社會穩定有強烈訴求,近年來對衝突和鬥爭愈加深惡痛絕。
面對連串施政過失,董提出要努力落實「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吸納更多有代表性的人士加入諮詢架構、加強地區民政事務專員的角色,又提出要完善問責制的運作和團隊精神,在未來三年,每年增撥二千萬元予各大學對公共政策進行研究,並會吸納中產階層和專業人士,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工作,更罕有地高調反對官商勾結,誓言會徹底杜絕任何「利益輸送」。
董建華隨即提出要加強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要讓港人認識中央對港方針政策的原則精神,「盡量避免給國家添煩添亂」,更要「幫助那些對中央仍存在有懷疑以至對抗意識的人,改變想法」。
董建華在記者會上也多番強調香港不會有官商勾結,鼓勵市民發現有此情況,應向廉署舉報,他又不承認因為胡錦濤要他查找不足才公開認錯,並指他與一眾官員都檢討政府施政,過去的施政報告也有提過。其後董在傳媒的吹風會上,被問及為何提到避免為中央添煩添亂,上街遊行是否算「添煩添亂」,董建華則表示,不評論個別事件,總之經濟無發展、社會無穩定。

議員不滿「添煩添亂」論
民主黨主席李永達批評董的「悔過書」只是表面文章,要解決施政問題必須要靠一個民主制度,但他在報告中拒絕加快普選。45條關注組成員余若薇批評,特首只用了一小段說到政改,卻用了很長篇幅檢討政府沒有做到「以民為本」,她質疑若將兩者「割裂」,不同時檢討政制及擴大市民在政治上的參與,只靠特首自稱會更細心聆聽,最後只會是聽而不聞,「點樣做到以民為本」?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出,由於董施政失誤,引至市民上街抗議,結果令中央添上煩亂,胡錦濤才會叫董去查找不足,但董卻將煩亂根源推向民主派及其代表的市民,指他們為中央添煩添亂,根本是推卸責任,「你估香港人好得閒,唔係你(董建華)施政失誤,邊有咁多人會無端端上街」。
城市大學社會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表示,自從前年七一遊行後,因為中央已察覺香港出了問題,中央覺得香港由以往的掌上明珠變成了包袱,相信董建華提及「添煩添亂」,就是回應了中央的關注。
本報昨晚以音頻互動電話訪問了二百一十七名成年市民,近五成人不同意董建華有關叫港人盡量避免給國家添煩添亂的言論;同意他這個說法的,則有逾三成六人。

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底,曾公開要求董建華政府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做到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資料圖片

胡錦濤去年底在澳門接見董班子,並給予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