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日思(YashGhai)
伊拉克現時面臨開戰以來最大的轉捩點。美國和伊拉克臨時政府曾樂觀地預期:新年伊始的國民大會選舉,會產生合理合法的論壇,有利開展民主進程,而第一步就是推行新憲法。各方面都知道,在目前形勢下,舉行全國選舉和制訂憲法都要冒重大風險。然而不少人亦覺得,臨時政府是由「你情我願的同盟」組成,沒有民意基礎,繼續執政也會造成高度風險。早前摩蘇爾市的暴亂加劇,以上方案的風險由此揭露,達至兇徒預期的效果。選舉和制憲可以穩定伊拉克,也可以令它四分五裂,現在已成為明顯不過的事實。
除卻近日愈演愈烈的暴亂,《過渡政府法》所規定的制憲方式也有問題。負責草擬憲法的國民大會一眾代表,必須在二○○五年一月底前選出,而且不可遲於二○○五年八月十五日擬定憲法;全民投票不可遲於十月十五日舉行。如果一切順利,就必須在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或之前選出長期政府。在戰爭時期制憲,並涉及國際社會,不免出現這種急促步伐;但能否依時完成整個過程,仍是疑問。首先,自由公正的選舉能否在今年舉行,誰也說不上來。相信伊拉克有不少階層會杯葛國民大會,令它缺乏認受性,很多人亦會害怕遭報復而不去投票。舊日復興黨多數成員實際上被禁參選,而且肯定有人會試圖破壞選舉。按照以往經驗,眾多階層被排斥在外,往往是不智的做法,因為這樣會在日後造成問題。
縱使國民大會着手起草憲法,各方面對新憲也未必有足夠共識。在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族人內外,目前的共同利益似乎並不足夠。庫爾德人強烈認同封建制度,而其他人(尤其是什葉派)卻堅持政權統一。這些群體實際上都擁有否決權;舉行全民投票時,任何三個行政區要是有三分二選民投下反對票,就足以否決憲法草案。國民大會並無既定的投票規則,因此有可能採取不智的做法,以獲得最多票數(簡單多數)的意見為依歸,有利於什葉派。而一般慣例卻是:任何方案都要取得法定票數(例如過半數或三分二),才可在國民大會通過,務求促進共識,然後由全民投票以簡單多數的方法認可。
這項方案是美國設計,因此受到不少疑忌。美國原本希望對伊拉克的民主進程保持更大控制,打算委任國民大會成員,並且要讓美國一名學術界人士(據說是正統猶太教徒)為大會擔任首席顧問。華盛頓後來在壓力下,才把這項職責交給當地的管理委員會。如果國民大會由委任產生,對遜尼派和庫爾德人這些「少數」群體比較有利,卻不受什葉派歡迎。(戰爭結束後,應先舉行選舉,還是先制訂憲法,眾說不一)具影響力的什葉派領袖阿里.希斯塔尼出面調停,又頒布了一項伊斯蘭法令,只容許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大會擬定憲法,結束相關爭議。但這項方案依然令人覺得與美國政策有關連,亦因此不能服眾。
美國也明白這一點,但仍然希望選舉所產生的國民大會,實際上團結大部份伊拉克人──令民主過程取得認受性。選舉即使公正,國民大會也大概不能服眾,因為全國沒有劃分選區,只是採取比例代表制。能大量動員支持者的群體就佔便宜,某些地區因此可能在國民大會沒有代表,亦要視乎哪些人不去投票。同一緣故,新的政治聯盟也可能出現,但目前難以預料。幾個月前,沒有人認為遜尼派會和庫爾德人結盟;但雙方聯手抗衡什葉派,為免後者佔簡單多數而得以執政,也不無可能。此外,什葉派要是取得多數票,亦可能令管理委員會出現人事變動。直至目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政要,都低估了地區、階級、宗教或其他理念界別的勢力,但它們同樣可以打亂關於族裔的預測。
這項民主進程前所未見,要求容許所有成年國民參選和投票,似乎會帶來更多不明朗因素。不過,應當把制憲視為契機,而不應把它當作苦差,為求速戰速決而用上排擠手段和限制參與。應當利用這個機會,吸納社會所有層面,包括弱勢社群,並透過詳盡議程,回應百姓的各項關注和訴求。下決定前,應盡力取得共識。只有這樣,憲法才可以成為穩固基礎,促使全國團結、包容和堅忍。
不過,愈來愈難相信目前情況有利於這種方針。臨時政府和美國已陷入極大困局。在不明朗、紛亂和人心惶惶的情況下舉行選舉,國民大會就會缺乏地位和認受性,無法帶來共識和穩定。延期舉行選舉,侯賽因和反對現政府的人就會取得重大勝利,同時也是無限期押後民主進程。沒有睿智和變通的能力,前景只會是一片黯淡。
……………………………………………………
作者為香港大學包玉剛公法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