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沒有徹底查證消息真偽,結果引用了未經證實文件指喬治布殊為逃避上戰場而當國民警衞軍,說到底是太急於搶新聞累事。究竟在不失先機的壓力下,記者和新聞機構如何能在極有限時間內,查證消息的真確性?
準確、持平,是新聞界處理新聞時一般抱持的準則,但如何做到,卻沒有特定方程式。美國新聞界一個道德監察組織負責人麥克布賴德說:「有些基本原則獲業界普遍接受,至於為此採取甚麼實質行動,不同新聞編輯室都有不同做法。」
她舉例說,如果消息來源提及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名字,有報章會要求從外找來兩份文件核實名字寫法;有報章會要求記者向消息來源覆核;有報章則會從舊剪報中核對。
不過,新聞機構報道假消息的事仍時有發生。除了CBS今次事件,近的有《紐約時報》記者布萊爾前年被揭抄襲和揑造新聞;較遠的是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一九九八年指美軍在越戰時曾向變節者使用橙劑神經毒氣後,要撤回報道。這些假新聞事件,在在反映了傳媒間搶新聞、求獨家、急於求成的風氣。
美國《費城問詢報》前執行編輯福爾曼說,「時間不足,只可是故事不完整的理由,絕非故事不準確的藉口」。但他發現,業內出現了「趕快將消息報道的壓力」。
他又指,進行專題調查的記者「傾向對自己所得的消息看似真實感到興奮」,無不急出報道,因此質疑故事真偽的責任往往就落在編輯身上,而CBS今次的問題,正是編輯太信任記者之故。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