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靚仔靚女為招牌,配合還差過粵語殘片舊橋段為題材的韓片,一度風靡香港,睇到班感性之男女(以女士為主)觀眾個個眼淚鼻涕一齊流,更成為茶餘飯後主要話題之一,堪稱異數。
這股「韓」流何止襲港,「韓」風更直吹曾扎根香港、盈利以香港為主的英國老牌銀行集團頭上。滙豐和渣打去年見花旗以27億(美元,下同)快吞南韓「韓美銀行」(KorAmBank)後,前者被觸動了神經線,後者心有不甘,決定盡快再找獵物,韓國第一銀行(KoreaFirstBank,簡稱KFB)便是受覬覦和爭奪目標之一,最終渣打在滙豐退出競逐下,順利以現金33億勇奪這家在南韓擁有404間分行和320萬客戶的第7大銀行。根據渣打行政總裁戴維思說,是項收購預期所帶來的貢獻,將躍升成為該集團僅次香港的第2大盈利市場,足見韓風風頭之勁。
然而,渣打以資產淨值約1.9倍收購KFB(滙豐只願出價在1.4倍至1.7倍之間)是否值得,除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外,相信旁觀者如筆者般只能說三道四、抒抒己見而已,從表象分析,是次收購對渣打而言,沒有所謂「協同效應」(Synergyeffect),皆因渣打自1968年進入南韓以來僅有兩間分行和200僱員,在削減營運成本上可謂沾不上邊。
此外,KFB在2002和2003年稅前盈利分別約為9000萬,2004年截至9月底則為1.27億,除非從區域性戰略出發,不然幾時才賺回33億?
談到區域性戰略,在一個(筆者個人認為)高風險(受戰爭威脅)的地方投入巨款(渣打最大的一次收購)……Well?不過據筆者記憶所及,渣打很多時是Leadingtheway(集團信念和口號)者!!
王冠一